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出社會後,從做事到做人,8個害慘你的「學生思維」】 最近三個 | 商業周刊

【出社會後,從做事到做人,8個害慘你的「學生思維」】

最近三個月,我和另一個夥伴花了上百小時帶著一群高中、大學生和自學生進行一個實作專案,我的角色不是老師,更像是Mentor或是Coach,不親自出手,只「出一張嘴」陪他們討論、執行、檢討、優化,然後不斷重複以上動作。

這段時間下來,幾位同學在很多地方的表現都令人驚豔,他們的「能力」在同儕中絕對是佼佼者。不過,專案告一段落,我和另一位Mentor的共識就是,我們期待的不是同學們在技能上的進步,技能,再學就有了;但我們最在乎的是他們養成了什麼「思維」,以下,正是我認為「學生」該徹底拋下的:

1.只會分工,不會「合作」

【在學校最常見的】分組做報告的時候,大家開始分工,每個人負責一部分,再一個人負責「統整」。最終大家都拿到了分數,但問題是那份報告能看嗎?

【職場的真實世界】工作當然是要分配的,但不是分完就好了,而是每個人都要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在事中就不斷有意識地、固定頻率的討論,了解彼此的進度、是否需要互相配合,如此一來最後產出的才會是「一個產品」,而非拼貼出來的散沙。這就是「產品思維」: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負責的是整個產品,不只是螺絲釘。

2.開會不是為了討論,而是要「定案」

【在學校最常見的】不管是分組報告,還是參加各種競賽、或辦活動,每次開會要不是非常冗長,不然沒效率,就是開到最後還是沒結論。

【職場的真實世界】除了少數工作,每天各種會議基本上是常態,關鍵不是開會,而是「會前準備」,並確保所有人會前都看過資料,且帶著各自的想法和決議來的。開會不是為了各抒己見,而是做決定。

3.做完,不等於「做好」

【在學校最常見的】工作分配完之後,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到死線,最後大家丟出來的東西,不是跟原本討論的不一樣,不然就是差強人意、根本不能用。

【職場的真實世界】從我們經手過的每一件事,都代表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如果只是把東西「交出去」就好,60分的標籤會永遠跟著你,在職場上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詳見全文:https://pse.is/3n4smv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