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偶尔的日记 2022年2月13日」 这个春节,我换了新驾照,开了比1 |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偶尔的日记 2022年2月13日」

这个春节,我换了新驾照,开了比18岁拿到驾照后的过去六年加起来还要多好几倍的里程。看时隔六年的两张驾照照片,前一张是厚刘海、圆脸蛋的学生妹,眼睛也瞪得圆圆的,后一张变成了中分的长卷发,仍然圆的脸上多了些棱角,眼神也变温柔了。我感叹:「原来真的是长大了啊。」

终于有机会一个人开车以后,我有些上瘾,有一次开到朋友家做客时竟然忘了关车,傍晚回来时才发现后面的排气管还突突冒着烟。忘记关窗户更是常有的事。最长的一次开车,是把早见送回家,再开回家,来回两小时。年前我开车去她家玩了一趟,那天我在她搬进不久的新家客厅里坐了一上午,喝茶,吃她喜欢的杨梅干,还去家后山上走了走。中午早见爸爸给我们做了一大桌子菜,拿手菜糖醋排骨把我吃到上火。饭后我们在楼顶的天台聊天,因为打不开门,是直接从窗户翻出去的。从早见家的楼顶天台便能看到来来回回的高铁,像巨兽一样呼啸而过,驶向不知道什么地方。从小看着高铁长大,或许心里也会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向往吧,或许也不一定会。

下午我们又去镇中心逛了逛,买了她童年记忆里的苹果面包和海菜饼。临近除夕的小镇上热闹、喧哗,人们把匆忙的脚步踩在步行街的糖纸、花生壳和塑料袋上,也并不觉得厌烦。手里大包小包提着的年货,是要放在客厅里配茶吃的,坚果、糖果、饼干、肉脯,尽管一大包一大包地买,吃不完是不要紧的。一年到头,好歹有这么一次,人要这样过量地奢侈浪费。这样的景象,在我心里是很熟悉的。早见家所在的小镇和我家所在的小镇属于一个县级市,开车距离一小时,方言并不相同,但也能彼此交流。在以往,我一定觉得这样的距离很遥远,但现在已经可以开车竟然也变得很方便。于是我邀请早见年后再到我家玩时,我说,你吃了晚饭,我送你回家。

那天早见来我家时,我给她看了童年到学生时代的照片、从小学到高中的阅读物,就好像是要让她了解我的过去,就像希望恋人了解自己的过去那样。对于成年以后认识的朋友,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了。我知道早见善于交朋友、善于迅速筛选出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并与其交心。但在 2021 年初的上海与她见面,甚至是之前加她微信,这些过程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无知觉、无意识、现在想来过于巧合的过程。她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豆瓣、telegram上都是个活跃分子,有不少关注者,而我几乎不在网络上与人聊天,微信也从不加互联网上认识的人,更是很难与网友在线下见面。我们多次复盘过我们的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哈哈,如果我单方面这么说),但其实复盘有时没太大道理,因为这个过程不可能用相同的程序在另一个人或者其他两个人身上再来一遍。人与人的相遇是没法复制的。

在我们最初认识并迅速变得熟悉的几个月里,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对于早见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朋友。她喜欢人间观察,从丰富的人生样本和故事文本里找到逻辑、道理、模型,并为自己所用。那我想,我应该也只是一个看起来还可以,但也不是特别有趣的人生样本?我被她的自信、坚毅,又或者说强大的主体性所吸引,因为那是我渴望拥有而缺乏的。但是,早见活得那么热烈用力,我想,如果她是一棵树的话,那树干的年轮一定比其他树更为厚实浓重。

相比之下,我偷懒多了。曾经想要搞清楚所有的自己现在对很多事情也不深挖了,对很多人也失去了对话的欲望,对很多看起来好玩的事情也觉得「不过如此吧」。对于朋友关系,我更是一种「随它去」的态度。小初高到大学我都曾有过不同的闺蜜,但那时的友情记忆到如今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场景片段,而个中情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太去主动关心别人,倒不是不在意,只是在微信聊天框里突然想要开启一个对话,有时真的会有些手足无措。我后来发现这与我不太浏览朋友圈以及其他社交媒体有很大关系——因为没有及时看到朋友的最新动态,没有点赞、评论、客套的寒暄,很多关系也就没有深入的契机。

我偶尔在早见的blog里看她提到我、写我的片段,总有心底某个柔软之处被开水烫到的感觉——不是说痛苦,而是迟钝的神经会变得敏感起来,沉默已久的口好像有千万语言想要倾诉,就像我现在在这里打这些字,也是因为看到她在blog里说,我谈了恋爱以后,「似乎不可避免地我们没有像之前那样亲密了」。

我想,或许是,或许也不是吧。在上海时,我们住得不远,周中一起练柔术,隔个周末又会见面,频繁的交流与零距离的物理接触维系着关系的亲密感。这或许是一位「当代都市独立女性」能够获得的舒适愉悦而不失深刻的亲密关系之一了:没有室友间的生活习惯不合,没有同事间的工作纠纷,没有伴侣间的感情磕绊。而当我回到北京,地理距离区隔开肉体,我们在彼此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一段稳定的关系,是否必须依存于日常生活的共同活动?对这个问题,我们、他们或者她们也讨论过无数次了。我们被父母教导要找一个相伴一生的人,因为「年纪大了你就会发现身边的朋友都成了家只剩下自己一个」;如果以后有了更多同性伴侣,甚至是像坎宁安在《末世之家》里所写的三个人的亲密关系,或许也是「家」概念的一种延伸与拓展。

那么除了亲密关系,除了家庭关系之外,还有哪些长期稳定的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吧,我们可不要小瞧了人类哦。如果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套在几个都被说烂了的现有模型里,那也太无聊了吧。为什么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被无数本书讨论来讨论去,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呢?《那不勒斯四部曲》里所刻画的「天才女友」,如果这里的「天才」不是「天赋异禀」的意思的话,那又指的是什么呢?

我问早见,「我的天才女友」里的「天才」,怎么理解?

她回答,「一种勇敢冲破环境的层层桎梏、不断向外拓展和向内吸收、进而丰富人生维度和厚度的生命力吧」。

你和我的关系,只有我们知道啊。是我们让这段关系变得「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