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辞职真好!辞职总有好事发生!最近有件很普通又很小的好事,就是~ |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辞职真好!辞职总有好事发生!最近有件很普通又很小的好事,就是~~终于可以认认真真好好看电影了(不用晚上十点还要时不时提心吊胆 check 工作消息)。不管是参加独立的线下放映,还是抢不到票在家手动德影节,还是邀请朋友来家里周末影院,都是非常快乐的体验。给大家分享最近看过很喜欢的片子。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在家

令人惊艳的纪录片!男不娶、女不嫁,看对眼就走个婚,没感情了就散伙、生了孩子家人养、爹娘是谁无所谓。在这部香港人1999年拍的纪录片里,你能看到没有传统婚姻枷锁下、一个母系社会最本质的模样——「白天和最爱的母亲待在一起、晚上去走婚」「我们摩梭社会就是重女不轻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性,没有男性凝视,也不受白幼瘦的低等审美桎梏。她们大量饮食肉蛋奶、自由选择基因优良的男性,于是摩梭女人生得高大而挺拔、自信而美丽,她们对待爱情的看法是——「他的爱只是我的一部分」、「我和他是两个独立的人,我是我,他是他。我最多会说,他是我孩子的父亲。」

最后我想说,务必以实际行动拒绝婚姻这种现代社会糟粕般的剥削。「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创造母系。让我们一起用子宫为自己所选择的文化世界投票!」

《然后我们跳了舞》:
在家

呜呜呜呜总觉得异性恋电影怎么拍都没有同性恋好看是怎么回事!可能被极度压抑过的爱欲,才更有摄人心魄的张力?色彩调度和光影都太美了,橄榄绿的漂亮眼睛、鲜衣沁血的美丽少年、金黄色的第比利斯、一半橙红一半青的陶土罐子…… 第一次看这个国家的电影,梦中的格鲁吉亚就这样在银幕里缓缓呈现。

爱情戏看得人全程姨母笑,有几幕简直太像 CMBYN. 但最终落脚到“借由爱情探究自我”这里很棒,像是上野千鹤子说的“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最后一幕独舞孤寂而华美,完美阐释了上野在后面写的“恋爱非但没有使人与人相融,反而引领我们走向孤独。而这种孤独是多么畅快。”

导演用的舞蹈媒介很有意思——“舞蹈身体作为身份、性别、传统、现代、情感、语言的转移媒介,身体即宣言。”梅拉布用最后一段在房间里柔美而有力量的独舞,完成了对传统教条最完美的反叛。跳完后双手撩裙子行谢幕礼的一个小动作,可爱!可爱!可爱一百分!如果说身体即宣言,那这个宣言就是,阳刚之气去死,娘娘腔万岁~~!

《你逃我也逃》
在家

德国电影展没能抢到票,只好在家里手动电影展了。片子是真的很好看,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房间里尸体换胡子那段,简直就是戏中戏,蹩脚戏剧演员的演技高光时刻。看完发现这是女主人生中最后一部戏,飞机失事还是因为要去找克拉克盖博。

《回家 — 侗族小黄村春节礼俗志》
拉美文化展

“歌班”是人类学的说法,在侗族语言里是“玩在一起的伴”之意,“侗族女子的一生,就是一个歌班。”但其实现代的侗族女子有三个歌班—— 生下来后的歌班(母亲的);嫁到外村后,形成一个歌班(夫家);去外地打工时,再次组成一个歌班(迁徙)。现代化的进程让传统少数村落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贵州打工做纽扣的凤云说,自己过年回乡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去小溪里烤鱼。似乎在隐喻在车间里的她是条死鱼,在回到家乡开始歌唱时,才回归了原始生命力,变成一条自由快乐的活鱼。

导演自述民族志影像的三个特质:1)跨文化 (主创对在地的侵入、观众和影像的交流)2)非虚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3) 实验性(“观察式摄影”的反面,非收集和整理,是参与和通灵)。问导演说怎么和当地人建立信任的,答曰“无他,喝了很多很多很多酒。”(笑)

《我的舅舅》
武康大楼下

哇!!!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电影啊,太对我胃口了啦,声音、空间、色彩,都堪称电影史上的典范。摇着尾巴的快乐小狗,笨拙奇怪的农村舅舅,邻居女士美丽的50s穿搭,小孩可爱的绅士衣帽,跳跃的音符,精巧的色彩构图,幽默可爱的喜剧桥段,聚餐那段戏全程笑出杀猪叫。

当然、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电影背后的隐喻 — 如果说柯布西耶亲手搭建了教条式、死气沉沉的现代式建筑,那阿尔贝勒家就是20年代末冷漠伪善、呆板无趣的巴黎样板房。现代人被困在工厂里、小院中,日复一日进行重复机械的劳动;但于洛舅舅象征着生动活泼的人类天性,用最可爱的方式在抵抗工业现代异化的入侵。导演是不是学过建筑学啊,舅舅的老房子太好看了,老街区的生机勃勃像是搭的舞台剧,对空间的创作性和敏感性都好高。噢~~~好久没有过这么轻松快乐的周日啦。

《轻松自由》
在家

法国版日剧的高等游民!

《10 Billion Mouths》
线下点映

「我们的全球食物系统正在经历变革。数十年来,它榨干了地球的资源——致使数百种动植物物种灭绝,排放了数十亿吨温室气体,并让人类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我们当前生产、分配和消费食物的方式不可持续,照此发展,到2050年根本不可能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同时,喂饱90-100亿的人口。

在讲述人Katherine Richardson教授的带领下,这部纪录片将向你展示解决方案:如何让100亿人口享有营养的饮食。」

有时候会觉得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离我们很远,但其实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比如今年夏天的炎热),而我们能做的事情也有很多。quote一下小伙伴的note:

1. 购买和消费使用可持续方式生产出来的食品。比如消费有机食品,或直接找到小农户购买其自产的农产品

2. 改变饮食结构。减少肉蛋奶类消费,代之以蔬菜、水果、杂粮、坚果及少量水产品。

3. 减少食物浪费。多在家做饭,少去餐厅吃饭,量入为出。

4. 带动身边的朋友,做出以上3点改变。

看完后还有和哥本哈根主创团队的远程连线交流,很有意思。片子在b站上传了资源,那位教授在 coursera 也有课程https://www.coursera.org/learn/transformation-global-food-system/home/welcome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
拉美文化展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 - 一个亚马逊河民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是一部民族志著作,通过对于老鼠仪式、苏亚人的音乐观念,音乐和语言的关系,音乐跟社会组织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进行人类学的研究。」

很有意思的民族志影像,主持人是上音的教授。据说版权在上音那儿,但是每次放映都要征得苏亚人的同意。我搜了一下上次在国内的公开放映,还是2019年。我到时候应该会再写篇 blog 来写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