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動態清零逾兩年,香港失去外資和人才︰經濟代價是甚麼? 疫情兩年 | 香港綜合資訊頻道

動態清零逾兩年,香港失去外資和人才︰經濟代價是甚麼?

疫情兩年多,港府一直都緊隨中國大陸的「動態清零」政策。因應第五波疫情爆發,港府更再度收緊防疫措施,包括極嚴謹的社交限制、疫苗接種政策、商務營業限制等,加上一直「封關」,和長達兩週甚至三週的入境隔離措施,不論是本地抑或外國商界均頻頻發聲,要求港府直視清零政策背後有形無形的經濟代價。同時,不少金融機構都調低香港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2%至3%下調至0.8%至2%不等。

去年11月,香港美國商會前會長早泰娜(Tara Joseph)因為清零政策而決定請辭。即使第五波疫情後防疫政策開始鬆綁,5月1日更開放非港人入境,但也挽留不了想要離開的人。早泰娜坦言,香港難以回復原貌,「以往,西方國家的人都說笑,香港就像Asia-lite(將香港比喻為飲品的輕量版,輕盈容易)。你可以自由進出,輕易開設公司和投資,一切都是如此輕易。現在不是了。」

世界大部分地區都逐步邁向與病毒共存,那港府堅持清零政策,尤其是過去逾兩年的「封關」和對國際旅遊的限制,會帶來甚麼經濟代價?昔日港府引以為傲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又能否隨着放寬防疫政策而回復?

香港的防疫政策朝令夕改且嚴苛,其跨境流動限制更是令商業,尤其是跨國企業的商務活動困難重重。外媒近月亦報導多家外資正計劃將部分員工由香港轉移到新加坡,大部份為金融業,例如美國銀行、花旗銀行、法興銀行、摩根大通。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經濟學家Gary Ng表示,相較於受不同因素影響的整體人口淨流出,「外資企業及其人才的流失明顯是清零政策帶來的即時影響。」

到底清零政策會否令其他競爭者逐漸追上香港?Gary Ng稱有機會只是一時影響。然而,若香港重推嚴格的防疫政策,甚或只是開放速度不夠快,上述影響可能會演變成結構性問題。「大家慢慢習慣原來新加坡都不錯,群聚效應開始出來,香港本身應有的增長就會流向其他地方。」

外資撤走,大陸商進場,香港未來定位會變成怎樣?「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還是中國一個離岸金融中心呢?」 Gary Ng指出,若香港轉型為中國離岸金融中心,即使繼續增長,但本質始終會有改變,因為其可替代性會大增。「我覺得這並不代表沒有風險。」去年9月,中國國務院發表《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計劃將前海建設成開放的經濟樞紐,包括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跨境使用等具體方向。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526-hongkong-expats-leave-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