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My Share | 空调开放 独立卫浴

电报频道的标志 me_share — My Share | 空调开放 独立卫浴 M
电报频道的标志 me_share — My Share | 空调开放 独立卫浴
通道地址: @me_share
类别: 没有类别
语言: 中国
用户: 1.29K
频道的描述

My Share

Ratings & Reviews

2.50

2 reviews

Reviews can be left only by registered users. All reviews are moderated by admins.

5 stars

0

4 stars

1

3 stars

0

2 stars

0

1 stars

1


最新信息 11

2022-07-18 10:08:32 【2022更新】一键网络重装系统 - 魔改版(适用于Linux / Windows)

最新稳定5.3.3版本。
The latest stable 5.3.3 version.

优化 中国大陆访问
新增 ARM64全套镜像
更新 Windows系统镜像
更新 Linux系统镜像
更新 自动化体验

Optimize Chinese mainland visit
Add ARM64 full set of images
Update Windows system image
Update Linux system image
Update automation experience

如果您有任何改进和维修,请提交。
If you have any improvements and repairs, please submit them.

https://cxthhhhh.com/network-reinstall-system-modify
71 views07:08
打开/如何
2022-07-18 06:13:44 翻转电台最近讲了一期抑郁症,有点“大胆”,但和我一直以来的一些想法有重合,尝试综合性地梳理一下。

首先他认为,目前医学和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大多是生理性的,比较排斥认知论还原的假说,即把大部分精神疾病都还原成脑组织、化学成分的缺失。但播客举了大量例子,证明现在的精神医学并没有很好地从病理上解释各类精神疾病的形成机制,导致大量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都是通过少量几种刺激忍大脑反应的原理来缓解的,比如很多病症的治疗方法,都是通过药物来影响某一种神经递质的多寡,或者去激活中枢神经系统。

而这其实反映了目前治疗心理疾病的一些系统性障碍很难解决。第一,精神疾病很难在动物身上找到类似症状,从而让动物实验的难度大于绝大部分生理性疾病;第二,大部分抑郁症的药物都是走血液,通过全身扩散来影响人,因为医学尚未像类似阿兹海默症一样发现这些精神疾病的“生理病灶”从而创造出靶向药物来做定点打击;

第三(我非常认同的),对精神疾病的判定目前大部分仍是通过量表式的方法来做,这种把主观认知转化为客观生理病症并用对待生理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其实存在一定逻辑问题。通过回答问题,更类似于说“我怎么痛”,但在生理疾病中疼痛对应的病症其实是非常多样的,但量表法其实就是在用“症状”来定义疾病类型。

所以,他认为现在的精神类药物有很多具有“中成药”的属性,即我们先发现了相关性,再从中提取出可能有作用的药物。比如塞洛西滨,其实是一种致幻蘑菇里的化学成分。而容易被引起性兴奋的氯胺酮也被用来治疗抑郁症。

但这种治疗并不是解决了病产生的原因,而是从另一方面施加了一个化学反应让人变得更不兴奋/兴奋,快乐一些。简言之,其实这有点像止疼药的作用,即无论你发病的原因是什么,但都可以通过吃药来影响神经系统来让你不疼。这说明了止疼药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可能止疼药还远远不够?

于我个人而言,我也一直对单纯把抑郁症还原成一种生理上的疾病有隐忧。一方面,我怀疑是否所有的病因都是生理激素导致的:比如有些人的脑化学反应导致他对挫折的抗性更弱所以抑郁,但也有些人是因为他遭遇到了更可怕的灾难而抑郁,后者的抑郁基础就是认知上的;

其次,虽然承认抑郁症的生理基础会让我们有“放松感”,即抑郁症不是我们自己的错(无需否认,当然不是),但若只将其框定在“化学病症”层面,其实也暗示着我们普通人对患者的无能为力。难道我们除了要求他坚强和劝他就医之外就没有第三种选择了吗?我始终觉得身边人在认知层面进行更深入的干预参与是有帮助的,但把心理疾病“化学化”则无疑在暗暗排斥这种“不专业的认知参与”。

我觉得在考虑到目前医学对心理疾病的处理还处于相关性探索的阶段基础上,生物还原论还没能独立扛起大旗之前,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性还原,去看每个人在生活中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去解决社会层面的问题也同样重要。

也想起涂尔干说的,在现代自杀需要从自杀率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如果只去看每个人自杀脑子里的化学反应可能意义有限,因为那让我们忽视了社会层面让我们疯狂的东西。 source
20 views03:13
打开/如何
2022-07-18 05:40:30
15 views02:40
打开/如何
2022-07-18 05:37:49
19 views02:37
打开/如何
2022-07-17 12:52:07
96 views09:52
打开/如何
2022-07-17 12:32:10
#Read #Blog

为什么我们不生小孩 - 流水沉微
109 views09:32
打开/如何
2022-07-17 06:17:10 Windows版本查看
https://preview.changewindows.org/timeline
163 views03:17
打开/如何
2022-07-17 04:57:46 【Windows11版本22H2发布会-哔哩哔哩直播】 https://b23.tv/QALi5OT
176 views01:57
打开/如何
2022-07-17 04:27:45
性爱二十一式,又涨知识了 #街头霸王 #3d
177 views01:27
打开/如何
2022-07-16 19:05:36
73 views16:05
打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