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本港今日受暴雨影響,截止晚上10時普遍地區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 | MET WARN 天氣預警

本港今日受暴雨影響,截止晚上10時普遍地區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東部地區雨勢特別大,將軍澳的總雨量超過400毫米。到底本次暴雨的成因為何?為甚麼降雨存在地區差異?本文會作出初步分析。

是次暴雨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清晨至早上,降雨集中於本港東部,將軍澳更一度出現特大暴雨,時雨量超過140毫米。第二階段為中午前後,強雷雨帶中午前在珠江口以西發展,隨後該雷雨帶的發展位置緩慢往東移動,本港西部因而受影響;同一時間本港境內亦有零散強雨區發展。第三階段則為下午至晚間,數道強雷雨帶於廣東西部形成,隨後往東移動並影響本港。

地面天氣圖可見,一道低壓槽正位於南嶺附近,本港處於槽前較暖的區域;高空分析則顯示,一道高空槽(天文台形容為高空擾動)正通過中國西南部,本港位於高空槽的右側(即高空槽前)。是次大氣環境與華南前汛期(4至6月)的「鋒前暖區暴雨」頗為相近。

根據今晨觀測數據,本港地面吹東風,850百帕(約1500米高空)順轉為東南風,700百帕(約3000米高空)則吹西南風。源自海洋的暖濕氣流於中低空被運送至華南沿岸,成為暴雨的「食材」。高空槽前的良好輻散則如同「抽吸機」,將氣流抬升至高空,並促進雨區發展。

簡單而言,促成是次暴雨的「大環境」為中低空的暖濕氣流和高空槽前的良好抽吸。至於今晨降雨集中影響本港東部,不排除與地形因素有關。

本港東部山脈雖然不高,地勢卻相當複雜。一方面,東風遇上山脈時,可能被逼沿著山脈「往上跑」,因而促進抬升;另一方面,氣流遇上山脈之間的「喇叭口」時,亦可能被逼輻合匯聚,誘發雨區發展。

根據天文台2015年發表的研究,當本港地面吹東風,但上升至中低空時風向順轉為西南風,加上K指數超過30時,本港東部便可能出現地形降水。如上文所言,本港地面至中低空的風向由東風順轉為西南風,K指數亦達39,均屬有利本港東部出現地形降水的條件。

綜合以上各點,地形因素不排除在是次暴雨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令雨區初時集中在本港東部發展;隨著高空槽緩慢東移北收,本港亦逐漸轉受主體雨帶影響,降雨因而擴展至其他地區。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類「鋒前暖區暴雨」有爆發突然、雨區發展位置零散的特點,是次暴雨亦非例外。常言暴雨難以事先預測,此類暴雨更稱得上為「final boss」,對華南各地的氣象預報員來說也是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