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知识”付费 上周六,我开了关于“知识付费”的讨论主题会。因为提前 | 海龍說

“知识”付费

上周六,我开了关于“知识付费”的讨论主题会。因为提前我没有做大纲,所以大家有一搭没一搭,聊得很散。我就不音频转文字,记录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点。

1、

大家都很讨厌直接为知识付费,讨厌知识被垄断。我继续追问,内容生产者赚不到钱,那该如何维系生活。

有朋友提到,很多开专栏的付费作家,其实是分享生活的经验,积累知识的总结,这些值得的。而只是做知识的翻译和搬运,就不值得付费。

2、

说到知识垄断,自然就会提到 sic-hub 和知网。sic-hub 或者维基百科这种形式很难被复制,而知网的付费墙,不仅国内高校付不起,国外名校也同样付不起高额的版权费用。

有什么方案可以在盗版和正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是可以被复制。

有朋友提出把版权时间定为人去世后,现在的版权时间太长。也有朋友觉得可以把版权时间缩短现在的一半。我的想法是以“阅读时长”和“引用次数”付费。

3、

大家会为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之类媒体报刊付费吗?大多数人不愿意。

真相的传播当然不应该被付费墙拦住。可很多深度的观点,一线报道需要记者调查。这两点之间该如何找到平衡点?有朋友提出的方案是把真相部分免费,观点部分付费。

我继续追问,我当初买纽约时报, 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历史存档。付费可以看一百多年前的新闻,愿不愿意为历史存档付费?大家是愿意此买单。

4、

知识付费的话题,当然要讲到“看理想”和“得到”。

大多数人讨厌“得到”的知识胶囊感,喜欢“看理想”的付费专栏。当然这肯定不能算准确的数据,只能说 Telegram 的中国用户,更喜欢“看理想”的风格。

从数据上看,“得到”几倍于“看理想”的体量。可“得到”的上市之路依然很难,因为他所标榜的,学习这个你能怎样,学那个你就可以怎样,这是有一个前提——市场一切向好,经济稳定发展。这两年不是疫情就是战争,别说一切向好,现在不被裁员,有个支撑生活的工作就不错。反而“看理想”,数据稳步向前。

5、

海龙老师的“林中来信”,李如一老师的“一天世界”,还是 bob 的“灵感买家俱乐部”等等,愿不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作者付费。大多数人是愿意。

我自己也买了很多个人付费项目。这些专栏看了会怎么样,不看又能怎么样。其实不太会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作者,还在认真写文字,就很想支持。

今天海龙老师发的会员通讯,是讲他读完慕容雪村《禁城:武汉传来的声音》。中国人写得关于中国城市的纪实,先出版的竟然是英文。海龙老师讲自己离开中国很久,也不是读母语,但书中的每一个字母都像一把切肤的钝刀。

给自己所喜欢的作者付费,和他产生更多链接,比所谓信息,干货重要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