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SCILife🧪科學&生活

电报频道的标志 scientists0526 — SCILife🧪科學&生活 S
电报频道的标志 scientists0526 — SCILife🧪科學&生活
通道地址: @scientists0526
类别: 没有类别
语言: 中国
用户: 2.24K
频道的描述

三分鐘看完生活中的科學資訊!文章太長Out!
📱手機🐬生物🌏科學🌡醫學
🛸科技☢️化學🙋‍♀️生活🖥電腦

Ratings & Reviews

4.00

2 reviews

Reviews can be left only by registered users. All reviews are moderated by admins.

5 stars

1

4 stars

0

3 stars

1

2 stars

0

1 stars

0


最新信息

2020-11-02 11:41:29 科學家已證實月球土壤裡確實含有水的存在

先前航天器已經在月球兩極的隕石坑中發現了冰的證據,也在陽光照射的月球表面發現了水分子的跡象,但我們的觀測技術是依賴於紅外線探測,而這種紅外線波長可能也會不小心偵測到含有氫和氧的羥基化合物。

根據觀測到的紅外線光亮度,作者Casey Honniball的研究小組計算出克拉維烏斯火山口周圍的水濃度大約為百萬分之100到400ppm,也就是說,每噸月球土壤中含有不到半升的水,這一濃度與研究人員的預期的相符,且這些水分子不會像月球永久陰影區的水那樣凍結成冰,它也不是流動的更沒有坑的存在。
#科學 #太空 #月球 #還有多久可以移民
4.7K viewsedited  08:41
打开/如何
2020-11-01 15:52:40 【全球暖化新解方?】美國研究:銅奈米顆粒催化劑+1.2 伏特電力,二氧化碳就能轉換成乙醇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團隊使用嵌入在碳釘中的銅奈米顆粒製成的催化劑,施加少量的 1.2 伏特的電力後,將懸浮在水面上的二氧化碳轉換成乙醇,實驗初步就有 63% 的轉換率,讓科學家自己都很驚訝。

整個轉換過程看似複雜,但其實是透過逆轉燃燒的反應,讓科學家可以僅透過少量的電能進行轉換。在原本科學家的預期中,這類的電化學反應通常會產生不同的少量混合產物如甲烷、乙烯或一氧化碳,不過在這次的實驗,意外僅用催化劑就能將二氧化碳轉換成高純度乙醇。
#科學 #二氧化碳
3.7K viewsedited  12:52
打开/如何
2020-10-31 07:30:01 連蝙蝠都懂社交距離,美研究:生病吸血蝙蝠會避免與同伴接觸

隊過去在圈養蝙蝠的研究中發現,生病的蝙蝠會花更長時間在睡眠上而非移動,也會花更少時間替其他蝙蝠梳洗,發出更少的社交聲音來嘗試吸引配偶,這種狀態被研究人員稱為「疾病行為」(sickness behaviour),為了確認疾病行為是否也在蝙蝠處於自然環境中發生,團隊才展開此次實驗。

結果顯示,「生病」蝙蝠會明顯改變行為,與服用安慰劑的健康同伴更少聯繫,同時與每位同伴的互動時間也更少,平均都減少 25 分鐘,而當 48 小時後藥效消失,「生病」蝙蝠自覺好轉後,便會擺脫疾病行為恢復正常社交舉措。

蝙蝠行為改變幅度如此清晰可見,也令研究團隊感到十分驚訝。 Ripperger 表示,即使不使用複雜的統計分析,也可以透過觀察社交網路直接看到正在發生的事情,考量到野生吸血蝙蝠是高度社交的動物,這種懂得保持距離的行為令人驚奇。
#生物 #蝙蝠 #生病的蝙蝠
2.6K viewsedited  04:30
打开/如何
2020-10-30 12:00:11 北極的永凍土層若融化,可能會釋放出大量有毒氣體

古代史的研究表示永凍土層一旦融化,就會釋出大量溫室氣體(包含二氧化碳及甲烷),這將會成為氣候變遷失控的引爆點,除此之外,科學家同時也嚴密審視遠古致命疾病可能會因為此現象重現於世的風險,如果北極永久凍土融化了,那對地球和對我們所有人都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在過去的2700年裡頭,北極的永久凍土已經融化及坍塌過三次。根據E&E新聞報導,每一次的坍塌,它都會向空氣中釋放大量的碳,如果全球氣候變化繼續不受控制的話,類似的事件會再次發生在我們身上。
#科學 #北極
1.8K views09:00
打开/如何
2020-10-30 07:30:00 【將拯救千萬性命的 AI 模型!】台大研發 AI 揪出早期胰臟癌,準確率逾 9 成

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廖偉智表示,去年胰臟癌高居國人 10 大癌症死因第 7 名,奪走超過 2400 條寶貴性命,但因胰臟癌早期沒有症狀,確診時往往已擴散、相當嚴重,無法積極治療;根據美國研究,小於 2 公分的腫瘤有多達 4 成在電腦斷層影像看不到或被遺漏。

台大團隊耗時 2 年時間,利用 3000 筆健康人和病人的影像資料讓人工智慧(AI)深度學習,並以美國的影像資料驗證,透過 AI 系統可望偵測多達 9 成以上腫瘤。
#醫學 #AI #胰臟癌
1.5K views04:30
打开/如何
2020-10-29 12:00:21 【英國研發骨頭 OK 繃】用生物材料加快骨折患者癒合速度,即將開始人類臨床試驗!

液體 OK 蹦已經不夠看,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團隊研發出「骨頭 OK 蹦」。利用生物相容、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製成,材料表面被一種蛋白質所包裹,它可以像石膏一樣覆蓋在骨折處,增強其自然癒合能力,進而加快修復過程。

研究目前已在老鼠身上成功測試,即將開始人類的臨床試驗。除了利用蛋白質增強人體自然癒合能力的生物材料繃帶,美國杜克大學也有「骨癒合繃帶」,負責吸收人體產生的治癒性生化物質,將其保留於傷口處,最大化其功用。
#醫學 #骨頭OK蹦
1.2K views09:00
打开/如何
2020-10-29 07:30:00 Seagate 20TB HAMR 硬碟12月上市, 50TB 有望於2026年問世

什麼是 HAMR?
HAMR 在硬碟機上使用了全新的碟片磁性技術,可讓資料位元變得更小、更緊密地聚集在一起,同時維持磁性和耐熱上的穩定。接下來若要寫入新資料,連接到每個錄寫磁頭的小型雷射二極體會短暫加熱硬碟機上的一個小點,使錄寫磁頭能夠一次翻轉一個位元的磁極性,進而寫入資料。每個位元加熱再冷卻的過程會在一奈秒內完成,因此 HAMR 的雷射完全不會影響硬碟機整體溫度,也不會影響碟片整體的溫度、穩定度或可靠性。
#資訊3C #硬碟技術
992 views04:30
打开/如何
2020-10-28 14:41:38 芬蘭新研究:在管壁塗上「超疏水塗層」,越黏稠的液體流越快!

這支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以改變水流速度,在一般情況下,水的流動性通常比黏稠的蜂蜜來得快,但研究發現 在一種具有疏水性塗層的微管中,黏性液體的流動速度竟然會比低黏性的液體還要快 ,於 10 月中在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這項研究的基礎建立在一種超疏水性(superhydrophobicity)的特殊材料上,也就是說這種材料極度排斥水。主導這項研究的物理學家 Robin Ras 透露,當例如蠟這種疏水性表面(粗糙、表面由微小的隆起組成),這些隆起會將空氣吸附在塗層上,所以當液體流過時,就會有如隔上了一層空氣坐墊,因此會變得非常的疏水。

在一般情況下,拿一滴蜂蜜跟水分別滴在超疏水塗層上,因為重力的關係,通常低黏度的水會更快流下;但是當透過微流控技術,把液體被限制在一種如人的毛髮般細、且內部具有超疏水塗層的微管中時,情況就不一樣了。
#科學 #黏稠液體
936 views11:41
打开/如何
2020-10-26 13:19:05 訊號太弱收不到怎麼辦?藉由「隨機共振」,科學家增強感測器的性能

透過隨機共振,背景噪音能放大訊號強度

「添加噪音」很不符合直覺。如果收訊差,不是應該降低背景噪音,讓裝置更能感測到訊號嗎?然而,背景噪音能夠與訊號產生隨機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的現象;也就是說,背景噪音中的特定頻率能與訊號的頻率產生共振,因此能放大訊號強度,讓裝置能偵測到。此外,隨機共振不會放大其餘頻率的背景噪音強度,因此噪音不會對收訊造成干擾。

雖然聽起來很新奇,但隨機共振在自然界很常見。例如例如匙吻鱘(paddlefish)無法藉由視覺看到獵物水蚤(Daphnia),但能感測到水蚤的電流訊號,透過隨機共振,牠們的感測距離能從 50 公尺拉長到 75 公尺,甚至 100 公尺。此外,吉丁蟲(jewel beetle)也能透過隨機共振,感測到 50 英里(80 公里)之外的森林火災,而目前人類最先進的紅外線感測器,僅能感測 10 到 20 英里(16 到 32 公里)的火災。
#科學 #訊號
916 views10:19
打开/如何
2020-10-26 08:08:37 科學家創造出一種超級白的顏料,能夠反射 95% 的太陽光,並可以在陽光照射下維持低溫

當現今的極黑材料能夠吸收超過百分之 99.96 的太陽光時,這種新的超白塗料能夠反射打中其的所有光子的百分之 95.5。

目前,其他能夠「抵抗熱的顏料」只能夠反射百分之 80 到 90 的陽光,且無法讓物體保持比起周圍環境更低的溫度。而以這種新式丙烯酸材料塗上的物體不會在直接的光線下加溫,即使在太陽底下,仍然能夠維持比周圍的溫度更為低溫,因此可以作為一種新的控制建築物內溫度的高效節能方法。
#科學 #顏料 #超級白
757 views05:08
打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