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新闻实验室

电报频道的标志 newslab2020 — 新闻实验室
电报频道的标志 newslab2020 — 新闻实验室
通道地址: @newslab2020
类别: 没有类别
语言: 中国
用户: 7.03K
频道的描述

新闻实验室的频道 >>> 🎁会员计划:http://newslab.info/join/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sbHZ_mIFElwDxypEZjKWA/

Ratings & Reviews

4.00

2 reviews

Reviews can be left only by registered users. All reviews are moderated by admins.

5 stars

1

4 stars

0

3 stars

1

2 stars

0

1 stars

0


最新信息

2022-01-21 18:41:35 大家好久不见,新年平安。
最近我和声东击西录了一期播客,谈了为什么新闻实验室在炸号之后就没有再在微信公号、微博等平台上面注册新的账号了。简单而言,我希望以个人的选择,反抗大平台,选择以“去平台化”的方式与受众连接,具体来说也就是newsletter和播客。
Telegram究竟算不算平台,我还没太想好。你没有办法从Telegram给使用其他IM工具(比如Signal)的人发消息,从这一点上来看,它是平台。但是,它又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平台,不具备微信、FB等大平台的很多掠夺性特质。
你怎么看Telegram在你生活中的角色呢?现在好像可以直接有官方的讨论区了,可以试试看。
948 views15:41
打开/如何
2021-04-18 13:12:29 大家好久不见!刚有好几位朋友提醒我,这个channel再不发内容就要被收回了 谢谢大家的提醒!

最近我希望以newsletter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但今后也会在这里发布更新通知和其他更短小和及时的内容。最近几期的newsletter可以浏览: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newslab

我做的中文newsletter集合:https://www.notion.so/Newsletter-68ee46c0a4574f659fb8a873ead438c6

我最近也组织了一个中文newsletter创作者社群,如果你是中文newsletter创作者,欢迎通过电子邮件和我联系(disincurable@gmail.com),我会邀请你加入社群。

预祝各位新的一周愉快~
12.1K views10:12
打开/如何
2020-11-04 13:25:53 ​​【美国大选: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为大家撇去社交媒体上的那些情绪化的、无用的浮沫,提供一些确定的消息,并建议如何更好地选择大选相关的信源:https://newslab.info/2020/11/us-election-2020/
24.1K viewsedited  10:25
打开/如何
2020-10-06 17:59:55 这是我的新一期【夜聊】视频,大家晚安

25.4K views14:59
打开/如何
2020-10-04 13:34:32 【如何争夺「国际话语权」】

最近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记者说,和几位民族主义的中国年轻人聊过,发现他们都很关心「国际话语权」这个东西,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强了,但在「话语权」上还太弱,整天被西方媒体「抹黑」,所以要把「话语权」给「争夺」过来。

虽然「话语权」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我们很难想到一个合适的英文对应概念,也许「软实力」比较接近),但我大体上是同意以下判断的:这个世界上,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更尤其是美国白人——的声音太大了,它并不能反应这个世界的多元。我希望听到更多中国人的声音,也希望听到更多东南亚人、中亚人、中东人、南美人、非洲人的声音。

问题是,如何获得这种「话语权」?我的看法和民族主义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话语权不是「争夺」来的,「争夺」这个词带有某种依靠强力取得的意味。其实孟子早就说过王道和霸道的区别。话语权要以理服人,或者借用龙应台的一句话,「请用文明来说服我」。

其次,要拥有话语权,当然需要有一批能力强的媒体、媒体人,以及文学艺术创作者。要让他们产出好作品,甚至都不需要额外扶持,只要不给他们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就可以了。中国有一批极有才能的媒体人和创作者,只要放手让他们去创作,他们一定会做出全球顶尖的调查报道、文学和影视作品。奥斯卡更可能颁给中国电影,而不是韩国作品。

所以,我觉得很讽刺的是,有的民族主义者一边大力支持捆住媒体人和创作者的手脚,甚至逼迫一些人离开行业或者远走他乡,另一边又哀叹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声音不够。这实在是自相矛盾呀。
21.9K views10:34
打开/如何
2020-09-29 17:02:48 【在中国做民族主义生意的外国网红】

原名Nathan Rich的火锅大王是一名据报道有毒品犯罪前科的美国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北京工作,通过拍摄制作民族主义的视频,成了中国的网红。

专注于报道科技与社会议题的Coda Story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这个在中国舆论场上越来越有流量并且获得官方媒体加持的群体。

文中提到了另一位在不少年前走红中国的外国人:大山。大山说,他在中国的媒体上既不批评政治也不唱赞歌,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宽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对比之下,火锅大王等人就是赤裸裸地做民族主义生意,通过误导性的乃至是虚假的信息来收割流量,不断灌输和强化“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观念,让交流和理解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而火锅大王最受欢迎的平台就是年轻用户为主的Bilibili。这让人非常忧虑——中国的80后、90后,是看着大山长大的一代人,大家对跨文化交流充满真诚的兴趣;而00后,却可能成为看着火锅大王长大的一代人,满脑子都是强权和斗争。

这一代年轻人的狼奶,主要来自社交媒体,它更有传播性,更有诱惑力,更令人忧心。
19.9K views14:02
打开/如何
2020-09-19 18:52:05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开学季优惠,最后一天,点击加入。

【近期会员通讯主题】
423期:刚刚去世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RBG为何成为流行文化中的偶像?她的影响如何超越法律制度层面?
422期:美国著名调查记者、“水门事件”报道者Bob Woodward的新书《愤怒(Rage)》揭露了川普的丑闻,但作者却陷入新闻伦理争议,这是怎么回事?
421期:从《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说起,如何对算法进行“审计”和监督?记者和程序员如何联手监督科技巨头?
420期:澳大利亚政府正在起草立法,要求Google、Facebook等硅谷巨头支持新闻业,遭到激烈反对,这是拯救新闻业的好办法吗?
419期:哪国民众对假新闻的抵抗力更强?如何构建一个对假新闻更加免疫的社会?
……

想要阅读这样关于传媒业的深度解读文章,欢迎加入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开学季优惠9月20日结束,点击获取优惠
13.0K views15:52
打开/如何
2020-09-10 17:31:10 【No one is watching Big Tech and Big Brother here】

《人物》杂志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展示了一个不断加速的系统是如何逼迫骑手们冒着生命危险飞奔的。在这个系统中,有一个怪兽一般的存在,那就是“算法”。

其实,算法只是工具,它只是尽量去完成你让它完成的事情。算法逼迫骑手们快些再快些,那是因为写算法的程序员被要求这么写;算法不考虑逆行、红灯、电梯,那是因为给程序员下达指令的人并不在乎这些。

算法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工具。有了海量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做支持,它可以遵循你的指令,榨干每一秒的剩余价值。

但是,算法也可以是有人性的、仁慈的,如果你给算法设定的目标是尽可能降低交通违章数、骑手伤亡数,它完全有能力给予骑手很好的照顾和保护。

只不过,美团和饿了么都不在乎这些指标。

商业公司只在乎利润,这本身也没什么错。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应该有各种角色,各司其职,企业负责创造利润,但同时应该有其他角色负责监督企业,督促它们重视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要求它们在算法里写下相应的指标,不允许它们将巨额利润建立在危害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

这些监督型的角色包括议员、NGO、媒体,当然还包括Labor union。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对企业的监督约束力量最弱的,是资本最不受制约的。但是,就算在美国,也有不少国会议员正紧紧盯着科技巨头的一举一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更不用提大量的NGO和媒体。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谷歌前雇员发起了一个叫“Time Well Spent”的NGO,批评手机app成瘾问题,直接导致各大操作系统都加入了“屏幕使用时间”功能;ProPublica前调查记者发起了非营利媒体The Markup,专门监督科技巨头,它们的口号是“Big Tech Is Watching You. We’re Watching Big Tech.”

所以,外卖骑手们的辛酸遭遇,背后并不是算法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王兴的问题,而是一个失衡的权力结构带来的必然结果。No one is watching big tech and big brother here. 《人物》杂志这样的媒体是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监督力量了,而新闻业自身其实也在遭到平台和算法的伤害。
13.7K views14:31
打开/如何
2020-08-30 07:38:13 ​​好久不见。这个TG频道也放了个暑假,新学期要回归啦。
今晚7点,我们先通过matters的讲座活动来见面吧!讲座主题是新闻实验室的核心话题:媒体食谱,媒介素养。
Zoom房间号:8710-0070-640
链接:https://us02web.zoom.us/j/87100070640
12.3K views04:38
打开/如何
2020-06-12 18:08:48 刚刚过去的春季学期,是一个笼罩在新冠肺炎阴影之下的学期。但是,教新闻传播类的课程就意味着:世界上发生的任何大事,都可以和课程内容产生联系,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的课程期末作业的要求是:自行选择与「新冠肺炎和内地媒体」相关的任意一个话题,完成一篇深度报道,或学术论文,或多媒体作品。

大家选择的关注点非常丰富,有人分析《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传统媒体的报道框架,有人研究了疫情期间审查和反审查的相互过招,有人采访了在武汉制作视频的Vlogger,有人关注了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关于疫情讨论中的摩擦争执,有人报道了偏远农村地区是如何进行远程教学的,有人介绍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互助的公民自组织……大家的作品让我学到很多。照例在课程网站上展示几篇优秀的作品。

今天想重点推介的是其中一篇:武汉人究竟如何看待方方日记?作者采访了8位身份、经历、观点各不相同的武汉人,呈现了一幅多元的画卷。从中,我了解到:一些武汉人并不觉得方方日记里的内容有什么特别,但他们对国外出版和方方屡屡使用的“极左”指控非常敏感。我还了解到:一位在外地读书的武汉人认为,方方的记录让其他人可以理解武汉人的处境,但是她依然担心海外出版是“与政治挂钩”,因此心里感觉不舒服。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武汉的一位医生说,批评方方日记的主要是两种人——体制内的人和湖北之外的人,前者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得到认可,后者则没有切肤之痛。这位医生还认为,日记海外出版「反而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因为日记内容既有中国前期的失误,也有后期举国抗疫的成功——如果美国人「看到武汉当初那么困难都挺过来了,可能就会更有信心了」。

(TG互动功能较弱,可以点此到FB互动)

#疫情 #CUHK教书日常
23.4K views15:08
打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