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刚刚过去的春季学期,是一个笼罩在新冠肺炎阴影之下的学期。但是, | 新闻实验室

刚刚过去的春季学期,是一个笼罩在新冠肺炎阴影之下的学期。但是,教新闻传播类的课程就意味着:世界上发生的任何大事,都可以和课程内容产生联系,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的课程期末作业的要求是:自行选择与「新冠肺炎和内地媒体」相关的任意一个话题,完成一篇深度报道,或学术论文,或多媒体作品。

大家选择的关注点非常丰富,有人分析《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传统媒体的报道框架,有人研究了疫情期间审查和反审查的相互过招,有人采访了在武汉制作视频的Vlogger,有人关注了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关于疫情讨论中的摩擦争执,有人报道了偏远农村地区是如何进行远程教学的,有人介绍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互助的公民自组织……大家的作品让我学到很多。照例在课程网站上展示几篇优秀的作品。

今天想重点推介的是其中一篇:武汉人究竟如何看待方方日记?作者采访了8位身份、经历、观点各不相同的武汉人,呈现了一幅多元的画卷。从中,我了解到:一些武汉人并不觉得方方日记里的内容有什么特别,但他们对国外出版和方方屡屡使用的“极左”指控非常敏感。我还了解到:一位在外地读书的武汉人认为,方方的记录让其他人可以理解武汉人的处境,但是她依然担心海外出版是“与政治挂钩”,因此心里感觉不舒服。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武汉的一位医生说,批评方方日记的主要是两种人——体制内的人和湖北之外的人,前者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得到认可,后者则没有切肤之痛。这位医生还认为,日记海外出版「反而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因为日记内容既有中国前期的失误,也有后期举国抗疫的成功——如果美国人「看到武汉当初那么困难都挺过来了,可能就会更有信心了」。

(TG互动功能较弱,可以点此到FB互动)

#疫情 #CUHK教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