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老人和糟

电报频道的标志 dizzyninja — 老人和糟
电报频道的标志 dizzyninja — 老人和糟
通道地址: @dizzyninja
类别: 没有类别
语言: 中国
用户: 869

Ratings & Reviews

2.50

2 reviews

Reviews can be left only by registered users. All reviews are moderated by admins.

5 stars

0

4 stars

0

3 stars

1

2 stars

1

1 stars

0


最新信息

2022-12-30 18:16:04 一周的工作结束了。

这一周,感觉生活中宝贵的「确定性」终于回来了:

晚上下班的时候不用再担心第二天早上社区封控不能上班;

不用总是在包里放一套换洗衣裤,以防备公司突然封控没法回家;

可以以「周」为单位规划日程、会议和出差计划、而不用担心下周是不是又要静默;

说出差一周就是一周,不需要考虑是不是会因为健康宝弹窗而无法回家,需要多带行李应对气温变化;

不用囤积任何生活物资(然后不得不很可惜地浪费掉一部分);

去美国出差重新回到了比去深圳出差还简单的状态(背景讯息:我非常讨厌深圳的炎热气候和摩托限行政策);

对于我个人来说,2022 年最后的一周,是这一整年里最好的一周。

不过这并不让我特别高兴,因为很明显全面开放带来了更多的死亡。

大部分人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或者至少是有了生活会变得更好的希望,但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则受到了显著更大的威胁。

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时代抉择的弱势群体。这次大抉择,我暂时属于受益者,下一次大抉择的时候我会不会成为弱势群体?不知道。而这种大抉择的变化可能来得非常快和突兀。

Sad.
220 viewsCarlos Gong, 15:16
打开/如何
2022-12-03 19:37:56 如今逐渐放开的趋势已经明确,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到来,看起来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至少对于我所在的北京(和其它一些大城市)来说是这样。

目标总共有 3 个:

1、尽量不要在第一波感染高峰阳性、至少撑到 1 月初去美国出差为止;

2、一旦阳性,接受命运,静待好转,但是尽量缓解症状的痛苦,并确保自己能在病程中保持基本的营养摄入;

3、准备好最坏情况:方舱转运。

记录一下为此已经做的准备:

药品和保健品:目的是在不可避免地阳性之后,能够尽量缓解不适症状,度过最痛苦的开头几天。

布洛芬 + 泰诺林 (对乙酰氨基酚) + 川贝枇杷膏;
念慈菴的润喉糖(金嗓子喉宝和西瓜霜含片都没有现货);
一箱矿泉水和滤水壶:病程开头几天会需要大量摄入水分,需要在无法外购的情况下有充足的水供应;
一箱电解质饮料:目的是在遇到腹泻症状、或者开头几天需要大量摄入水分时更好地维持身体状况;
一支新的体温计。

防护和检测用品:目的是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尽量不要在第一波感染高峰中扎堆感染;以及尽早自己确认自己的感染状况(而不是做了核酸再被大数据通知),再随机应变。

N95 口罩 + 面屏(但是其实没想好要不要戴着面屏出门);
抗原试剂盒,25 个;
酒精湿巾;
免洗洗手液。

速食品和维生素:目的是在病程中日常活动能力降低时,能够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

一大堆方便面(30+ 包,各种口味)+荞麦面+挂面;
只需简单处理的肉类:火腿肠、真空包装火腿、牛羊肉卷、速冻鸡胸肉;
一周份的新鲜绿叶蔬菜,只要还没感染,每周轮替;
速冻饺子,不同馅儿总共大概 10 斤;
几种小汤圆(没啥用,但是这是我的 comfort food);
男士综合善存片两瓶 + VC 泡腾片 4 支(大概几十片)。

方舱备用包:准备好一个旧背包和一个清单,如果最终是在外部核酸筛查中发现阳性、并且需要转运隔离,可以迅速按照清单来准备好(因为到时候因为发病,大脑可能不太转了):

7 份可以扔掉的棉质旧T恤(通常已经很软了,可以睡得比较舒服);
7 份可以扔掉的棉质旧内裤(同上);
7 双袜子(我始终觉得穿好袜子非常重要,并且即使在最热的夏天也总是穿袜子)
防备冬季方舱暖气不足的保暖层:一套秋衣秋裤、一件可以扔掉的旧毛衣;
想好穿哪套羽绒服和牛仔裤去方舱,并单独存放——从方舱出来以后,我也会直接把它们扔掉;
三条干净毛巾,其中一条比较大,可以垫在方舱里几乎一定不会很干净的枕头上;
非常容易穿脱、走路也相对比较方便的鞋:我习惯穿 Crocs 的洞洞鞋;
药品:1 盒布洛芬 + 1 盒泰诺林 + 两盒喉糖;
两瓶矿泉水 + 一个用于现场接水的玻璃杯(我不使用保温杯);
一袋苏打饼干;
一卷卷筒纸 + 两盒抽纸 + 一些小包装餐巾纸;
钥匙和身份证;
电脑 + iPad Pro + 手机 + AirPods Max;
多口充电器 + 一根 Lightning 线 + 一根 USB-C 线。
418 viewsCarlos Gong, edited  16:37
打开/如何
2022-05-16 18:08:38 (续)

今天,我听歌的主要方式是 iPhone 配美区的 Apple Music 和 Podcast app,音乐的获取变得特别简单,除了极少数的类别(比如我经常听朝鲜人民军功勋国家合唱团的各种专辑)以外,基本都是随时唾手可得,just one simple search away 了。但是我现在听歌的数量和时间,都远远地没有十几岁时的我那么多。

我其实不太想去仔细思考和归因这个现象是为什么,它会是很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整合体,想得越仔细,得到的伤感越多,而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依然保留着定期购买 CD、导入电脑并存档的习惯,因为作为一个在纯离线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我对于在线服务这件事情总是有天生的警惕和不安,觉得如果哪天服务倒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用了的话我不能一无所有。同时我也确实注意到不管是国区还是美区的 Apple Music,很多专辑都缺歌,甚至有不少是以前不缺、某一天以后突然缺了的,这种不受控制的情况,让我感到非常不好。

以及,我也还是听 Podcast 的时间远多于听音乐,比如说今天,我在排队核酸和往返买咖啡的路上听了最新一期的 The Talk Show(访问新书 After Steve 的作者),但是一首歌也没听。
97 viewsCarlos Gong, edited  15:08
打开/如何
2022-05-16 18:08:38 iPod 产品线正式终结了。记录一些关于 iPod 和其它 MP3 播放器产品的个人回忆吧。


1.

2000 年,我 11 岁,我爸去深圳旅游,带回来几个小尺寸电子产品,并盛赞「深圳的电子市场真的什么都有」。

其中有一台 FM 随身听——外观类似小尺寸 MP3 播放器,但是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听短波电台。我在这台机器上第一次听上海的几个短波音乐频道(101.7 和 103.7),这是我的流行音乐启蒙。

和当时家里的其它播放设备(一台通常作为早起闹钟使用的德生收音机、一台 90 年代流行的大尺寸磁带+CD 播放器、一个 VCD 机)比起来,这个随身听的显著优势是:它的播放是私密的,我可以自己听歌(实际上是听自己喜欢的电台频道),而不用担心被父母听到。

2003 年夏天,我拥有了第一个 MP3 播放器,爱国者月光宝盒。它的容量非常小(64MB),只能装大概 20 首歌,两张专辑的量。

当时我家有电脑,但是没有 ADSL 网络(电脑的用途仅限于父母写文档和打游戏),所以往里面拷歌曲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过程:我必须精挑细选地用纸笔 curate 一个歌单(因为总共就只能装 20 首),然后等待至少一个工作日:父亲在他办公室的电脑上下载,并拷贝到这个播放器里。而我是否有机会更新歌单,则取决于我的考试成绩——「不给你下歌」是一个特别有用的惩罚性措施。

我记得无数个写歌单时在「赶紧下载一整张最新专辑!」和「保留这几首爱听的歌曲」之间的平衡纠结,很多「再有 2 天就能听到 XX 歌曲了!」「上周真不该删掉这首歌!」和「考不好就不能畅听 XXX 的新歌了!」的 moments,它们是我的乏味的整个青春期里最有趣的回忆之一。

顺便,我其实一直都不知道这个 MP3 名字里的「月光宝盒」是什么,只觉得它是个不错的名字——小镇卷王闭目塞听,了解「大话西游」是在 2007 年上了大学以后的事情了。


2.

2007 年,我 18 岁,上大学,拥有了自己的电脑,从此可以自由而贪婪地无限下载 MP3 文件(当年的百度首页有个 MP3 入口)。随着 MP3 collection 数量暴涨,当时使用的 512MB 录音笔兼 MP3 播放器很快就不够用了,于是在 2008 年中,我购买了自己自费的第一个 MP3 播放器:魅族 M6.

其实做出购买选择的路径很简单:彼时我印象中 MP3 播放器做得比较好的品牌(surprisingly)只有苹果和魅族,而用 iPod 的朋友疯狂劝退说「不能直接拷贝哦,你体验一下 iTunes 就知道这东西有多难用了!」,于是在非常「感动」地体验了一次 iTunes 以后(那是一次超级壮观的全员乱码),我果断购买了魅族 M6,现在还记得买的是 2GB 版本——非常清楚地记得它的 1GB 和 2GB 只差 200 元,1GB 版几乎只起一个锚点作用。

这台 M6 我一直用到了 2011 年大四毕业,在这台机器上,我有很多特别的回忆,包括和一些重要的人分享同一条耳机线的经历、以及大量的「特定 moment 那一首特定的歌」。

同时,那个时候魅族 M6 不是所有视频格式通吃的,需要用官方指定的软件(Windows only,不过后来我也找到了在 Ubuntu 和 OSX 上能用的参数)把视频转换成一种特定的画面旋转方式和封装格式。这个转码的过程非常有「仪式感」——在转码过程中你的电脑会大量发热、并且卡顿到什么也做不了,你必须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等待,才能迎来在那块小屏幕上看到视频的那一刻。

我经历这样的流程,在 M6 上看了 08 年冬天奥巴马的胜选演讲、很多苹果发布会录像、很多纪录片、好几部美剧、很多 TED 演讲、以及……非常多的 AV……


3.

2010 年,iPhone 4 惊世骇俗地发布,然后是漫长的缺货和加价过程。到了 2011 年的新年,尽管 iPhone 4 已经大规模地在身边的人群中流行了起来(甚至在官方正式推出白色 iPhone 4 之前就有很多人 somehow 用上了非山寨的真·换官方流出壳的白色 iPhone 4),但是作为一个黑莓党,我选择去买一个同样 retina 屏幕的 iPod touch 4,这也是我的第一个 iPod.

愿意购买 iPod touch 4 的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 2010 年底我所在的学校开始部署校园无线网络,另一个是当时教育网的 IPV6 资源下载站里突然出现了大量的 iTunes Plus AAC 格式音乐资源(很可能是在官方 iTunes music store 买了以后分享出来的。事后看来,这里面的一个重要节点可能是 2009 年 iTunes 商店全线取消 DRM 版权保护),这些音乐下载以后可以直接导入 iTunes,所有数据齐全完美,不再发生像 2008 年那样的直接导入全员乱码问题——iTunes 这个门槛不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事情了。

我在这台 touch 4 上没有像魅族 M6 那么多的音乐和视频回忆,只有通宵刷 twitter、玩游戏和看电子书的回忆——iPod touch 的功能太多、「诱惑」也太多,已经 20 多岁了的我也不再像更小的时候那样关注新音乐专辑的发布信息、特别在意能不能第一时间抢听了——当然,再过五六年会有人总结说这种听音乐减少的情况其实不是因为我们变老了,而是 2010s 开始华语好歌确实变少了。

在这台 iPod touch 4 上我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听 Podcast 内容。那个时候 iTunes Store 中国区的 Podcast 分类还没有后来那么严苛的内容审查,我可以轻易地下载到各种海外 Podcast,并且很快找到了爱听的主题。2011/2012 年最常听的是 5by5 播客网络旗下的 4 档节目:John Gruber 的 The Talk Show、Marco Arment 的 Build and Analyze,John Siracusa 的 Hypercritical 和 Jim Dalrymple 的 Amplified.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John Gruber 改为在自己的网站 host 和每周更新 The Talk Show,而 Marco Arment 和 John Siracusa 停掉了各自的播客,改为合播一档叫做 Accidental Tech Podcast 的播客。这两档节目直到今天还是我最常听的、且唯二每期不落听的 podcast 节目。


4.

2011 年我本科毕业以后顺利保研,然后很快就发现这个专业我真的完全没有兴趣读,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到大的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卷王(……),要承认失败并做出退学决定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难的,我自己和我的整个家庭都难以接受。在反复纠结的过程中,有一天我路过西单大悦城 Apple Store,顺手买了一个 iPod Shuffle 回来。

这个 iPod Shuffle 很快取代 iPod touch 成为了我最常用的音频播放设备(夹子实在是太好用了),它陪伴我度过了在不喜欢却无法逃脱的学业中挣扎浮沉,和“精神崩溃—休学—出去应聘和工作—复学—再次精神崩溃—最终退学”的整个复杂又痛苦的过程。

对于 2012~2014 年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我在精神极度抑郁的情况下出门骑自行车去西山机场(多年以后我用高德地图量了一下,单程 9 公里),然后坐在西山机场跑道尽头的铁栅栏外面的路边看飞机起降。

飞机的来去有时候频繁、有时候不频繁,但不变的是这个 Shuffle 里总是播放着 Podcast,其实里面在聊什么甚至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播放,就像一直有人在陪我说话一样。


5.

2014 年夏天,我加入了锤子科技,听音乐和 Podcast 的时间锐减,一方面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在学校看论文的时候很适合听音乐,但是在工作的时候却需要完全静音;另一方面是因为 996 生活确实没有留下太多听音乐的空间。

到了这个时候,我对音乐重新开始变得挑剔:我买了很多从小到大听的专辑正版 CD,然后把 CD 上的歌曲都 rip 到 iTunes 里(通常能自动识别出歌曲信息和专辑封面),仔细地整理数据,最后把曲库同步到 iPhone 里和复制到 Smartisan T1 里(音乐播放器的界面是 Smartisan OS 的主要亮点之一)。算是一种成年+有经济余力之后的补偿付费行为。

2015 年秋天,我在美国出差了两个多月,和美国同事/供应商聊到 iTunes 的各种问题时,发现中美两国的年轻人对于 iPod 和 iTunes 的记忆是截然不同的。

2000s 的中国年轻音乐爱好者,对于 iTunes 的记忆主要是从各处下载来 MP3 文件,然后用大量的精力去整理和归置音乐信息,最终维护出一个庞大的曲库,并同步到 iPod 里。

2000s 的美国人获取音乐的渠道则是很不相同的,很多人提到他们会从自己家乡的图书馆免费借出 CD 来,把里面的歌曲导入到 iTunes 里再把 CD 还回去(还会专门强调一句「啊这个实际上是非法的哦,但我们小时候都这么干过(互相理解的微笑.jpg)」),以及几个人传阅一张图书馆里还没有进货 / 进货但抢不到的热门新 CD 往自己的 iTunes 里导入(一样,严格说应该是非法的,但是大家都干过),而更年长一些之后,则更多地是去 iTunes Music Store 绑卡一键购买热门新歌,旧歌曲还是主要从各种渠道获得的 CD 里导入。

很有趣,虽然对于美国人来说 iTunes 的音乐管理不太需要大幅度手动调节,没有那么痛苦,但是中美两边的同一代人各自都有很多和 iPod 有关的【不那么完全合法地】获取音乐的记忆。


6.
100 viewsCarlos Gong, 15:08
打开/如何
2022-05-06 18:33:2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q4y1T7oH/?spm_id_from=333.788

最近准备搬家去一个距离公司 10km 左右的地方,在物色新的小牛电动车,于是某位再也看不下去我持续不断买小牛的朋友给我推了上面的这个视频。

我从 2017 年买第一辆新国标电动车(小牛 U1)以来,这几年在同一家小牛专卖店买了 4 辆车,一辆送人,三辆自用,算是典型的智商税选手了。

其实我也骑过几大传统品牌各自的「神车」,尤其是雅迪 DT6,有段时间我骑小牛 MQis,和我打配合的项目经理骑雅迪 DT6,我们有充分的换骑经验

我是不是很清楚雅迪和爱玛骑起来比小牛九号强?是的。

我是不是会用到小牛和九号的那些「智能功能」?根本不会,要不是照顾店家情绪,我根本连绑定小牛 app 都不会去做。

那我下一次买车的时候(比如说现在)是不是会买雅迪和爱玛呢?也不会。

如果你看小牛和九号的车,会发现它们是自己的一个 original 体系,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最便宜轻薄的系列到最重最贵的系列,都是 uniquely 小牛,或者 uniquely 九号,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原创思路,并且交付的成品也确实很漂亮。

但是雅迪和爱玛,每个型号看上去都不一样,除了商标以外没有任何整体性/辨识度可言:如果你给小牛和九号互换车标,你会很明显地感到「这明明是一辆九号,为啥挂了个小牛标?」,但是如果你给雅迪和爱玛的车型互换车标,你不会觉得有任何异常。

而更重要的是,雅迪爱玛的所有这些外形五花八门的型号,它们全体看上去都很丑。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漂亮的踏板小摩托,甚至也并不缺乏漂亮的电动自行车,所以如果你不介意抄袭致敬,而又想要把外观做得有品质一点,那么其实你有无数的目标对象可以去照抄、模仿、致敬、魔改。而大部分传统电动车品牌都没有意识去做:它们的视野很窄,小牛闯进来了就盯着小牛学习做圆形大头灯,九号闯进来了就盯着九号学习做高饱和度的撞色装饰件,至于小牛和九号在思路上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旁边不同品类和海外的大量素材,则根本就不在它们的考虑范围内。

最终大家都得到了与德行相匹配的结果:雅迪和爱玛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去完成技术水平很高的新车项目,充分润泽线下渠道以后还能有价格优势,但是车子丑。小牛和九号只能产出技术上压着及格分的车,成本很贵更新周期也很长,但是确实全方位地漂亮不止一点。以及最后,小牛也被迫去开了一条低价简化车的产品线(GOVA)。

作为消费者,我的典型使用场景是每天骑车往返总共就 20 多公里,并且都是很好的路(北京四环线、或者望京里面那些大路),所以我没有那么在乎续航、避震、人机工学、甚至耐久,这些地方做到及格分就好。但是我确实很在乎外观,并且后面还想自己搞各种改装(比如小牛的踏板中置箱我就觉得很好,这次会装一个)。

于是留给我的选择就只有小牛了。

我也想起另外一个类似的案例:有个朋友长居印度,跟我说印度街上到处跑的那些 Piaggio 三轮摩托车,有好看的车身曲线,外观和配色都很漂亮,充满了复古的风情。但是国内街上的那些载客和载货的三轮摩托,就是横平竖直+傻大黑粗+廉价铁皮,一点美感也没有。

我跟他说,你想过没有,中国的这些国产三轮农用载货/残疾载客摩托之所以做得横平竖直傻大黑粗,是因为这样才是工艺不断简化、可量产性最高、成本最低的方案,才能大量地去生产和普及,一个三轮摩托车到了 21 世纪还保留着 1960s 风格的复杂车壳工艺和曲线外观,是不是优先级搞错了,这是不是印度发展不起来的几万个理由之一?

但是如果我自己不得不去选一辆三轮摩托车上下班通勤用的话,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去买 Piaggio,而不是潍柴动力。
94 viewsCarlos Gong, 15:33
打开/如何
2022-05-05 07:51:08 MKBHD 喜欢说「matte black everything」。

美国是个有趣的国家,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说你喜欢「matte black everything」总是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比如说我喜欢白色的物品,并且每次都优先买白色(比如电子产品)、用白色(比如从不使用 dark mode 界面)、穿白色的,我要是诚实地说我就是喜欢「white everything」听上去就颇有那么一点 racist.
278 viewsCarlos Gong, edited  04:51
打开/如何
2022-05-05 07:27:50
看到了一个人的直接粘贴式 SSD 扩展改造方案,里面也有提到电视剧「硅谷」里的直接粘贴 dongle 解决方案:

https://ernestas.me/function-over-form-mounting-external-ssd-on-macbook

我想起以前每年要准备好几次发布会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这么干,直接把一个 dongle 粘在后盖上。

照片是 2019 年我的装备情况(打了马赛克的标签上写着我的姓名和手机号),没有尼龙魔术贴这么精致,就是简单粗暴的强力双面胶(也是因为 dongle 不需要拿下来)。

在 2019 年及以前,dongle 上的常驻设备通常会包括:

一个华为 Mi-Fi 配合多张无限流量 4G 卡(大型场馆提供的无线网络普遍很差,但是在发布会开始前人特少的时候,4G 网络通常速度非常快);

一个海盗船 USB-A 高速U盘(前老板的自用和播放设备是几台垃圾桶 Mac Pro,2019 年场馆供应商的播放设备是 5 台 late-2015 的 15 寸 MBP,所以一直都需要A口U盘);

除此之外还需要随时准备接入 SD 卡(摄影老师给你发产品照片和场馆照片)和 HDMI(多人预审阅幻灯片草稿)。

2020 年以后场馆供应商开始提供 USB-C MBP(16 寸),我的海盗船A口U盘换成了三星 T7,这个就不方便直接插在 dongle 上携带了,解决方案是穿一件胸前有两个大口袋的工装衬衫,然后两个口袋一侧放短线一侧放硬盘。

尽管「we believe in a wireless future」,但是实际到了生产环境,最先失效的一定是 AirDrop 和各种依赖网络速度的无线传文件方案,和各种基于网络协作的应用比如 Figma 和______。

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大屏幕播放的 Keynote 文件其实非常小,一般只有个位数 GB(比任何一个需要现场播放的宣传视频都要小很多),但即使这样,在线传一个版本也会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并且一次性烧光你必须省着用的当日流量配额,而用高速U盘传一次就只需要不到一分钟——最传统的总是最好用最可靠的。
328 viewsCarlos Gong, edited  04:27
打开/如何
2022-05-04 18:26:41 这几天因为 NYT 发了 After Steve 的书摘,Jony Ive 的功过问题又被拿出来讨论了。

其实我没觉得 Jony Ive 特别做错了啥,苹果面临的是一个任何硬件厂商都会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平衡一个产品的功能可用性和工业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回答,你可以画出一个光谱,一头大概是 Power Mac G4 Cube,另一头大概是今天随便哪台你想吐槽的当季「板砖+复眼」国产安卓手机。

事实上我觉得苹果在这个平衡上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你很少看到纯粹为了工业设计(有时候甚至不是好的工业设计)特别放飞自我的案例,也很少看到纯粹堆功能、干出一堆傻大黑粗东西的案例。每一个苹果的产品,基本上都在里面找了一个【有希望会很合理】的平衡点位,并且苹果(相对很多其它厂商)其实不那么在乎推翻自己选错了点位的产品再来一次。

即使是最近几年最被诟病的几个产品,也能看到苹果在最初很冷静、又颇有一丝激进地选了它内部 collectively 所认为【有希望会很合理】的平衡点位,只是它确实遇到了判断失误,这种失误会发生在任何公司的任何 product owner 身上,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你做 10 次平衡点位选择,错三四次是正常水平,不过是错得有大有小的问题。

比如 16~18 年的 Mac 笔记本至暗时刻:一方面判断错了 Intel 的处理器进步速度和发展方向(其实这个怪 Intel 更多些?),另一方面对于蝴蝶键盘的耐久性认知不足——新设计下的第一代产品,要马上做到充分认知,其实是特别难的,决策者敢拍这个板去 ship 蝴蝶键盘,我甚至觉得是一种 courage 的体现。

事实上,任何一个公司的定义和发布产品的过程,都是这种艰难选择平衡点位的过程,做对了你就是「刀法精准」,做错了你总会被万人捶。

苹果之所以是苹果,靠的是不断地做出有 courage 的、全新的光谱点位选择,而不是等着别人已经做出选择试好了水温标好了点位,然后去快速跟随执行一个产品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甚至觉得把 14/16 寸 MacBook Pro 做成现在这样的苹果,在某种意义上是比之前的苹果更危险的,希望十年以后回头看,我们不会认为 2021 年 10 月是苹果从一家不断令人兴奋的公司转向 just another 平庸但有壁垒的消费电子公司的起点。

其实苹果历史上那些最让我心动的产品(而不是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实际上我真的买来用了的产品),都是在光谱上往工业设计那一端大幅偏出的个例:完美曲线的 Mighty Mouse、让人想起三体水滴的镜面不锈钢限量版 iPod Shuffle、极致轻薄的 12 寸 MacBook、连我都想在桌上摆一台哪怕只是用来做装饰的 G4 Cube 和垃圾桶 Mac Pro……

最后,on a personal note: 关于这个光谱,如果你很熟悉锤子科技历史上的产品的话,你完全可以在一端放 T2、另一端放 M1:尽管我作为 M1 项目的 owner 总是嘴硬把它叫做 T3,但是我也必须承认 T2 和 M1 在定义上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因为实在看不下去 T2 而愤然转型负责硬件产品,然后我的第一个作品就彻底矫枉过正做错了——对于这个平衡有多重要/有多难,I learned it the hard way.
768 viewsCarlos Gong, edited  15:26
打开/如何
2022-01-03 18:27:30
对 2022 年 Mac 新品的预期大概是这样,没有 source,猜的。

要点:

1、整个产品线会重新回到每个形态上有「一个消费者产品+一个专业级产品」的组合;

2、只有 Pro 产品才会在 3 月份发布,包括 iMac Pro 和 Mac Pro;

3、搭载 M2 的消费级新品(包括新模具多彩 MacBook、iMac 和 Mac mini)要等到秋天才会发布;

4、13 寸 Air 和 Pro 产品线会被 MacBook 产品线取代(当然,如果最后这条线还是叫 MacBook Air 我也不会觉得奇怪),并且会同时提供大小两种尺寸的版本。

最后,我预期新的消费级 Mac 笔记本产品也有刘海。

(我个人唯一会买且没有意外的话一定会买的机器,是彩色的新 M2 MacBook,希望它到时候真的有大尺寸版本)
112 viewsCarlos Gong, 15:27
打开/如何
2021-12-31 07:53:27 https://sspai.com/post/70397 我眼中的生产力狂魔:生产力狂魔。 少数派网站读者眼中的生产力狂魔:善于把一切简单的日常任务搞成大型节点编辑器。 正如绝大多数热衷于研究 knowledge management 的人欠缺的不是 management 而是 knowledge 一样,绝大多数热衷于复杂的「阅读工作流」的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大幅减少自己的阅读】——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信息不值得读,绝大多数的视频不用去看,绝大多数的播客没必要听。 你根本不需要像这篇文章一样用…
482 viewsCarlos Gong, edited  04:53
打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