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电报频道的标志 hayami_kiraa —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H
电报频道的标志 hayami_kiraa —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通道地址: @hayami_kiraa
类别: 没有类别
语言: 中国
用户: 18.66K
频道的描述

一个满足日常好奇心的私人博客。关心科技/人文/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女性和性别议题/劳工权益/个体叙事/新闻媒体/电影/纪录片/音乐/书/星星
个人网站:https://hayami.typlog.io/
公众号: Hayami
Instagram/Twitter:@hayami_kiraa
微博/b站/小红书/即刻:@早见hayami
讨论组:https://t.me/ WT_fCompIebZup2N

Ratings & Reviews

4.00

2 reviews

Reviews can be left only by registered users. All reviews are moderated by admins.

5 stars

1

4 stars

0

3 stars

1

2 stars

0

1 stars

0


最新信息 22

2021-11-24 08:50:10Podcast 007|如果可以的话,请在一个有在地杂志的地方过日子吧》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纸质杂志?
在趋向原子化的现代都市,我们该如何重新构建“附近”?
在网红打卡盛行的生活里,我们怎样保持对一座城市的好奇?
在一个消费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厌倦了统一的超市、假时尚的连锁商场,还有文青过度的大型书店?

这期 podcast 邀请到了沪上独立书店的店主蜗牛,一起聊聊「在地杂志」这个话题。在地杂志由当地人编写,聚焦于本土文化,挖掘本土故事,就像是写给一个地方的情书。不管是上海的《新华录》,还是福建的《家园》,如果可以的话,请在一个有在地杂志的地方过日子吧。

—————————

收听方式:搜索「余生皆假期」

个人网站:
https://hayami-blog.typlog.io/episodes/Local-Zine

各大音频平台:
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Spotify|小宇宙

RSS:
https://hayami-blog.typlog.io/episodes/feed.xml
378 viewshayami, edited  05:50
打开/如何
2021-11-13 18:04:43 一篇很随意的blog。

也可以说是,为了减少一种因性传播感染的人类乳突病毒而导向的死法,我从上海虹桥坐车到了苏州南又偷渡回了温州,并且由此引发了小镇做题家对于乡土社会关系丛和大都市容貌焦虑的一些微小思考。并且由此得出了一个很站不住脚的结论:家乡,或许是可以心安理得躺下做一个废物的地方。

(老规矩,TG 和个人网站都多图不友好,图很多的 blog 发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n20HiFINOF-94J0WV9Mbg
1.6K viewshayami, 15:04
打开/如何
2021-11-12 06:48:43 晚上和美丽而灵气的女孩吃饭,聊到错过了末班车地铁。我之前说不喜欢女孩子凑在一起就聊感情。我错了,我不喜欢的是那些浮光掠影的碰撞。俗气是其次,主要是无趣,听多了发现都是一个模板,只能用“上海很小,不要乱搞”来潦草回应。

但有些故事,真是忍不住拨弄人的心弦。在冬夜氤氲着黄色暖光的小餐馆里,从人声鼎沸聊到四下无人,我深知讲述者拥有记忆篡改的权利,开口即叙事,落笔即虚构,但还是整个人都被沉入了故事里面去。那么动人,那么丰盈,似乎通过语言、隔着千山万水,触摸到了另外一种生命的肌理。我们站在某一个时间点再去回望,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经意间的经历伏笔,早已细细密密缝入了巨大的人生,组成了生命中熠熠生辉的瞬间。太闪耀了,一种让后来者皆黯然失色的光芒,也让我产生了一丝艳羡。豆瓣之前有人打趣,说每个人都有两个最爱的人,一个是一生中最爱,另一个是见一个爱一个里最爱的那一个。有点滑稽,但细想来也有一些道理。

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在一起过,但什么又是「在一起」呢?如果说吃饭看电影约会做爱是「在一起」,难道「互相填补,彼此完成」不是一种更可遇不可求的亲密关系?

小时候会觉得爱情就是长厢厮守,也许爱情的另外一种形态是天各一方。我们爱过、扶持过,迷失过,分离过,然后带着彼此给予的爱和勇气,在各自人生上继续前行。

我想起了 Normal People 的最后一集,忍不住又要落泪:Love will tear us apart,but our love will always last.
2.0K viewshayami, edited  03:48
打开/如何
2021-11-10 05:17:08 Telegram 已於今日開始在超過1,000人以上的頻道進行廣告投放

目前的形式是作為頻道最新消息存在,在消息右下角標註為 Sponsored,暫時不能關閉或隱藏

本頻道沒有接受贊助,未來也沒有接受贊助的計劃,但目前也沒有辦法停止 Telegram 官方廣告的投放

如各位讀者收到此類信息,請加以注意並辨別,謝謝!
2.1K viewshayami, 02:17
打开/如何
2021-11-08 17:54:24 最近和一些女友进行了对话,由此引申出了一个宏观的话题--爱情。

之前豆瓣上有一句话很火,叫做「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了男性的本性后还坚持做一个直女」。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发现当我的女友们进入到恋爱关系时,她们不再像飞蛾一样奋不顾身,而是「在摸清了游戏规则后清醒地送出一些有所保留的爱」。

我们不再像少女时代一样分享细微的烦恼和喜悦,而是不断不断对「爱情」进行解构,在这过程中互相提醒「保持独立,适当拥有」。

我提到了feminist killjoy,说觉醒是一个持续阵痛的过程,也削减了很多世俗的快乐。曾经也说过一句话,选择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就是意味着对浪漫爱彻底祛魅的过程。

这样的我们,该如何继续面对爱情呢?这里就当作日记本吧,记录一些困惑和问题。

——————

第一篇想讨论「为什么女性更渴望拥有爱情」。在这里引用一下豆瓣反婚反育组的一个帖子。

ps:这个小组现在被雪藏,原帖也消失了,所以我没法给出原文链接,这个是以前截图下来的笔记,有做一些加工处理。

1、社会长期对女性PUA和洗脑式宣传恋爱的好处十几年,会让女性对恋爱有乌托邦式的幻想和期待。

女性从0-3岁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被童话故事洗脑。公主一开始很悲惨,然后王子出现之后就一切好了,王子披荆折棘亲死坏人赶走厄运,最后,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稍大一点3-6岁开始,给女孩子买娃娃,给娃娃穿衣扫扮,一起玩过家游戏,“爸妈“角色深入脑海。
这个阶段的男孩子并没有父母给他们灌输这些。他们在玩泥巴,永远看不到男孩子的父母给他们读白雪公主睡前故事,所以并没有被灌输爱情的思想。

再大一点,6岁上小学以后可以看懂电视的时候,很多女孩子喜欢言情小说,少女漫、琼瑶剧,我从一年级开始看《还珠格格》,六年级看《那小子真帅》、《天使街23号》、《泡沫之夏》、《麻雀要革命》,初中看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里面传达的思想无非是,爱情是世间的宝藏,男男女女人生唯一的事情就是谈恋爱。

而这个阶段的男孩子,大多在体育运动、疯玩、你推我我推你、沉迷机械比如四驱车变形金刚,或者是超级英雄和漫威电影。被灌输了拯救世界的英雄梦想。

初中高年级,以及高中阶段,女生们因为前面十几年的爱情洗脑,已经跃跃欲试,这就是所谓的情窦初开;而男生们开始一窝蜂面对身体变化,开始传阅小黄片想找女孩试试。所以带着不同目的结合的“爱情”就从这里开始。

这一点其实有句很好的话论证:女人并不是因为男人而产生爱情,而是在她小时候心里就有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模型。

2、谈恋爱会让女性产生很多让人快乐的多巴胺,和即将到达乌托邦的幻觉

动物界求偶,雄性都会围着雌性转,用各种方式吸雌性注意,让雌性开心,这样才能共筑爱巢。所以这个阶段的女性,在人类社会里,即她的声音是会被听到的,会被重视和认同的。

女性长期的第二性实际情况,就是缺爱、缺自信、缺关注。

很多女性会从恋爱里得到平常获得不了的「被认同感」,分泌大量让人快乐的多巴胺以及产生催产素等。 当然这些都是男性的手段,动物界雄性完成交配之后,也会立即停止示好。

但这个时候,很多女性因为受不了多巴胺的降低,会进行自我欺骗做各种努力期望从男性方面再获得多巴胺。 这个阶段其实和戒烟戒酒戒赌没什么不同,都是戒断反应

其实这个角度可以结合我在年初写的一篇 blog 《人生高光时刻》https://t.me/hayami_kiraa/17:

「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在公共场合进行过表达。只是在现实里和熟人唠唠嗑,或者窝在某个社交平台上碎碎念。这些迸发出的词语段落像是一道道光,从嘴里滑出,又掉落进黑洞。没有接收,更没有反馈。

于是去中心化的clubhouse,就变成了很多普通人的「人生高光时刻」(如果这个“普通人”再自信一点,就会变成之前说的“展现阳刚之气的个人舞台”)— 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听到自己的观点,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关注到自己的发声。

如果说之前吐槽clubhouse是男生的人生高光时刻,那对女生来说的高光时刻是什么呢?想到了之前一个说法,婚礼那一刻,是女性权利的巅峰。

从来没有这么一天,两三个化妆师围绕着你,七八台摄像机追随着你,几百双眼睛注视着你,满地的鲜花为你绽放,如云的宾客为你而来。满脸堆笑的丈夫下跪承诺,工资全上交家务我来包;喜上眉梢的婆婆拉手嘱咐,房子我来买孩子我来带。你就是这场盛大宴席的焦点,这部罗曼蒂克话剧的主角。

然而,当帷幕缓缓落下,云想衣裳的宴席落为柴米油盐的日常。怀孕、生产、育儿、操劳家务、人生权利开始缓缓走向下坡。」

串起来了吧。男性可以靠滔滔不绝和热爱说教,在生活中创造一个一个的高光时刻。但是女性作为背景墙的第二性,只能通过爱情来满足「被看见」。

3、谈恋爱是懒情的女性除了喝酒服毒外,获很大量多巴胺的最便接最简单最便宜的无门槛行为。

好不容易摆脱出一段关系,完成了戒断后,还是有很多女性不由自主会渴望谈恋爱,甚至是急于下一段恋爱。
谈恋爱是懒惰的女性除了喝酒吸毒外,获得大量多巴胺的最便捷最简单最便宜的无门槛行为,而其他能让人获取大量多巴胺的方式,并不能懒惰。

读书学习的成就感可以,但是需要动脑子认真学习。
运动可以。但是需要放下手机,走下床或者沙发。
欣赏画展可以,但是如果一个人连基础相关知识都不懂,怎么能从面展里得到快乐呢?

而谈恋爱,是生而为女性,就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这里说的应该不是「高质量亲密关系」)。

4、外力强行灌入毒药“爱情”

如果说上面三点都是女性的内因(指的是从女性自己的脑子里进行的思考和女性自己做出的事情),那么外因也非常重要。

没结婚=还是小孩子=没有话语权=无法得到父母资助独立的钱则。

多少女孩子的父母,都会有一个思想"我家是女儿,我不需要奋斗",言下之意就是不打算给女儿买房子,当年近几年的社会新闻让很多年轻女孩的父母开始意识到这件事,已经开始为女生买房子了,但是更多的基础盘、农村地区、 欠发达地区,都是觉得嫁女儿不需要买房子。而每一个压根整不到老婆的男性,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出生的时候,甚至是没出生得知胎儿性别的时候就开始筹划怎么为儿子购置一套以后的房子。

老一辈父母的思想导致女性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只能靠男性提供婚房或者自己拼命赚钱买房了。以及等到结婚的时候,父母给的嫁妆,看能不能凑点钱买个小房子。

另外一篇文章叫做《信仰爱情是死路,却是女性的自我保护》,也阐释了相似的问题,可以一读。
2.6K viewshayami, 14:54
打开/如何
2021-11-02 14:03:04 # 不要默默喜欢 年前沉迷clubhouse的时候,看到一个艺术相关的room。进去听了一下,在audience里看到关注了很久的一个摄影师。 呃,准确说也不能叫摄影师。他和我同岁,应该是读媒介之类的专业,只是业余拍拍照片。因为更得不勤,粉丝量也没有很多。 照片的背景总是大片大片紫色的天空,还有加州厚实绵密的云朵。他拍同性之恋,拍死去的金鱼,拍黄昏追逐流星的鸟群;他在初夏的清晨醒来,画下了梦境里企鹅排队飞向天空的样子;他设计很多昭和风的海报;他养的狸花猫生小孩了,形容说像刚从河里跑到岸上的小怪兽..…
2.8K viewshayami, edited  11:03
打开/如何
2021-11-01 09:06:32 女朋友说自己谈恋爱了。我说我大受震撼。她说你会伤心吗,我昨天就在想这件事情。我说肯定不是伤心这一种,百感交集,描述不出来的感觉,太多了。她说比较在意你的看法和感受。截然而止的聊天,我没有再回复,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聊天记录静止在那一行,像学生时代被老师截胡的小纸条。《我的天才女友》正好看到第二季,莉拉结婚,莱农在那不勒斯的街头和安东尼接吻,她把目光投到遥远的地方,说我什么时候才能赶上莉拉呢。

6.

我讨厌万圣节的喧嚣。但当时钟抵达午夜,奇装异服的人们穿梭在熟悉的街头,世界变成了一个静默的马戏团——「吸血鬼招手打车,小丑在便利店购买苏打水,身着蓝白睡衣的变态杀人狂,手持凶器,面色凝重地等待绿灯」。那一刻我发现了这个节日的魅力,一些介于真实和虚假的幻想,一些存在和虚无之间的空隙。

所以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套上面具,去将一些或是蓄谋已久、或是兴起而至的想法付诸实践。当然,就在同一个夜晚,一些期待倏忽落空了,一些新的期待在悄然滋生。上海这座城市时常会让我产生一种「什么都不缺」的错觉,但似乎失去的拥有比得到的更多。

最近很相信”人无法孤独成为他自己“— 这是《成为波伏娃》全书最后一句。似乎全书探索的命题也是,人的自我是如何不断地被他者所塑造并与他者产生连结的。但就像拿到了一团毛线球,本来想织成一件称心如意的漂亮毛衣,没想到抽出一根细线后,所有的线头都同时冒了出来,缠绕着,交织着,剪不断,理还乱。

想起来朋友之前描述自己的状态,说单身时的孤独和恋爱时的孤独是不一样的。单身时孤独就是孤独,恋爱时的孤独带了一些...粘稠。

这让我想起了萨特所描述的,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如果粘滞的东西恰好是一种在其中自为被自在吞饮了的存在的象征,那么与别人相反喜爱粘滞的东西的我是什么呢?

回到家,我在凌晨两点的豆瓣上记录着心事,下面一个友邻回复说:

早见你听过这句话吗?“If you want endless repetition, see a lot of different people. If you want infinite variety, stay with one.”



11月了,好想下一场清爽的大雨啊。
2.4K viewshayami, 06:06
打开/如何
2021-11-01 09:06:32 月末手帐|2021.10

## 读书
知晓我姓名 ★★★★★
想起最近上海很多恶性杀人事件,又出现了很多“独居女孩生存指南”,昨天吃饭时住定西路附近的朋友说,这是默认了女性处于需要保护的弱势地位。书里也提到说「他们不被要求遵守规则,而对女性来说则有无数必须遵守的规则:盖好你的饮料、紧跟着别人、不要穿短裙。他们的行为是不变的常量,而我们是被期待改变的变量。什么时候进行全面预防和管理成了我们的工作?」其实书名的含义有两层,作为挺身而出的受害者,「埃米莉目中无人、勇敢无惧,似乎拥有一切答案」;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更想让人们通过我所有的笨拙、困惑和日常生活,知道我是香奈儿。」

失落的卫星 :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
略失望,果然要慎读在播客界活跃的作家。说刘子超“是中国的何伟”也太过誉了,何伟一直保持着在文化冲突和与普通人长时间相处中最容易失却的信任与善意,而刘的写法透露着高高在上的气息。结合历史背景写旅行是个好事,但对于在地生活、当地人交往的片段都写得浮光掠影,很多时候有一种“为了搜集写作素材”的刻意感。以及“冷得像前女友一样的煮鸡蛋”这种文风在严肃文学中看了让人很不舒服,张嘉佳的都市伤痕文学都不这么写。

城市表情 : 从 19 世纪到 21 世纪的都市摄影 ★★★★★
因为很喜欢顾铮老师在上海策的展,所以看到作者就读了。 阿杰用摄影术来悼念旧都市的衰落;布拉塞用镜头将白昼所驱逐的那些荒诞与想象追回;维基把闪光灯比作阿拉丁神灯,借以掀开大都会之夜的裙裾一角,用混沌胶片告发着纽约的秘密与罪恶;森山大道的摄影风格受克莱因的影响,将都市作为自己感情宣泄对象的容器、同时对资本主义商业文化消费现象发起挑战、最后从愤怒和困惑中形成“反摄影”的激进实践。值得赞美的是,虽然是摄影书,但因为讲到了都市和人类的关系,所以引用了一些本雅明和齐美尔的理论,以及很多波德莱尔的诗。 要好好散步、随意拾荒、带着意识去拍照,发现人弃我取的东西,发现托马斯艺术(赤濑川语),做一个都市的“边缘人”和“游手好闲者”(本雅明语)。

光景宛如昨 : 《你好小朋友》第二部 ★★★★☆
胶片的细腻和生动,让人想起同样穿越时空的电影《奇妙的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还有Netflix 的 Kodak Chrome,父亲在胶片店冲洗出了最后一卷胶卷,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香港的另一面 ★★★★☆
很值得夸奖的是,这里面照片的编排都有一定的思路和导读在,像有一根线把珠子串联起来。而不是只是把珠子零零散散铺开,让读者自己去揣测里面的意蕴(国内策展普遍都是后者)。 很喜欢市井生活记录那几个章节。香港在很多现代人的印象中是赛博朋克、赌马金元、纸醉金迷的大都市,但这本摄影集展现香港1950-1980的模样,是繁荣之前的破落,成就底下的磨难,浮华背后的苦楚,概念之外的细节。 照片是记录,但按下快门的瞬间是摄影师的理念和动力在驱使。用镜头记录下阶层的劳苦大众,可能就是上世纪香港左派摄影师的理想主义体现(和差不多同年代、外乡人视角的《光景宛如昨》相比,多了一分意蕴吧)。

## 观影
我的天才女友 第一季 ★★★★★
本来不想看剧的,但因为北京木心美术馆最近的天才女友展,所以就去看啦。在原著里最想看到三个被还原的场景:1)新年烟花之夜,Lila 看到哥哥发疯后说「界限的消失」;2)新婚前夜 Elena 帮 Lila 洗澡,描述身边的婚纱像一具女尸;3)一群人躺在海滩上看说好美,只有 Lila 说「星空令人害怕」。可惜的是没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之后,影视的旁白呈现略有些单薄。 从小到大,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女性友谊,是嫉妒、厮杀和掠夺,充斥着尔虞我诈和你推我搡。而女性之间互相支持、积极共情的故事也被范本一并抹杀掉。所以当 Lila 在新婚之日和 Elena 说出那句「莱农,你是我的天才女友」的时候,那些流淌着细腻微妙、温柔坚定的力量,足够让我们去相信,女性友谊是一场气势磅礴的革命。

无依之地 ★★★★☆
让人想起卡尔维诺写的:你走了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摆脱怀旧的重负。

间谍之妻 ★★★★☆
和当时看完《坏血》的心情很像。最大的触动不是故事本身,《坏血》是新闻自由,《间谍之妻》是日本电影人对历史的反思力度以及大环境对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包容。话说,优酱好适合演这种温柔又有力量的角色呀,穿的衣服也都好好看哦。故事本身就一般,还是给主题和服化加一颗星。

午夜巴黎 ★★★★☆
本来以为是 nostalgia 的一场狂欢,看完才发现是略有些刻薄的讽刺—如果没有现在去,过去也不被赋予意义。其实是看了布拉塞的摄影作品去看的这部电影:对于生活在夜巴黎的人来说,夜是一种解放,一种理由,是假面的除去,是欲望的绽开。(开头四分钟的胶片真是让人哭泣,到底什么时候能去欧洲旅行啊…


## 创作

1. podcast:
这周没有发播客,因为我屯太多了。下个月发

2. blog:

1. 再见,乔布斯:https://t.me/hayami_kiraa/123
2. 闲不闲得下来:https://t.me/hayami_kiraa/125
3. 上海两周年:https://t.me/hayami_kiraa/127
4. 辽京与陆茵茵,坂元裕二与滨口龙介:https://t.me/hayami_kiraa/128
5. 圈子·星球·我的尸体:https://t.me/hayami_kiraa/129
6. 电影的文学感:https://t.me/hayami_kiraa/130


3. vlog:
1. 沪上游牧企划第一期:https://t.me/hayami_kiraa/131
6.


4. 线下:

1. 终于在闭展最后一天去看了《树,树》,逛了四个多小时,可能是看过信息量最大的一个展。之后会写一写;

2. 假装我们在武康路(https://t.me/hayami_kiraa/122),除了网红、打卡、摆拍,我们是否还有在武康路上读诗、画画、唱歌的机会?这个需要整理一下;

和 more more artbook 一起布了宝妹的展:

人与人之间奇妙的连结真是不可思议。

上个月在家办 open-bye(搬家前把家变成跳蚤市场)时,还和来的陌生人自言自语讲起了灵感来源:一个自由摄影师,准备离开居住两年的上海,把家开放以后,陆陆续续有100多个陌生人上门。

“坐着,站着,说着,笑着,离开,又回来,白天到黑夜。最让我感到美好的是,那天每个人都会拿着相机或手机去拍照,但大家不是为了「摄影」按下快门,而是那份不由自主的爱和愉悦。每个人都沉浸在当下这个小空间里,安静的感受着,微笑的享受着。我们喝酒,读诗,表演,跳舞……”

那个泰安路上的小房间,一度是我理想的梦中情房。一度为错过那次告别而感到遗憾,再次遇到就是2020年。宝妹已经离开上海,宝龙做了一个「你会相信你的眼睛」的展览,里面把「宝妹写真馆」平移到了美术馆内。我看着房间一角的b站视频,已经过世的石主任和象曰那期对她的采访,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后来就是断断续续关注,看到宝妹去大理农村了,宝妹建了个废墟,宝妹养了只鹅……只是没想到有一天会遇到,会有交集,还能和她说说上个月的open-bye ,再去听她讲讲两年前宝妹写真馆的故事。

在苏州河吃饭的时候,我好奇问宝妹多久没化妆了,她说三年多了吧。然后说抛弃掉一些东西之后,天性的一面才会慢慢释放出来。 天性的一面是什么呢?晚饭后大家一起趴在苏州河边的栏杆吹着风、闲聊,拍照,我想答案也许是,灵性和自由吧。

————————————

十月最后一周过得兵荒马乱。因为短时间经历了太多的交互、产生了太饱满的情绪,所以想提起笔写的时候居然无从下手。

1.

三年前在公众号后台和我留言说想认识一下的读者,变成了周五晚上一起开会的同事。一起去吃了台湾菜,沿着桂花飘香的马路诉说着相似的过往经历。奔跑着过马力,路灯倏忽打过她的侧面,我发现了眼角一滴不易觉察的眼泪。

2.

和互关蛮久的推特面基,一起去了 unfold。他选了一本疫情相关的北京叙事,艺术家用插画记录了去年北京的一些景象;我挑的是一本北京城中村的城市摄影,作者在繁华的 CBD 中拼凑了一些破落的胡同巷子和脏乱差的街道。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上海的书展选了北京的书。

3.

晚上开心地骑着车回家,在还剩两公里的时候,收到朋友的消息说,你在哪里,可以聊聊吗。我把车掉了一百八十度,沿着夜晚的古北一路东行,周围的行道树像融化在水里,和风一起刷拉拉地向耳后刮去。我们已经半年没有联系,那些似有非有的摩擦和误解掉落在时光里,在这一个静谧的夜晚被捡了起来。就像两个小孩各执一块拼图,凑在一起才能解开谜底。“聊开了,就好了。”我总觉得人和人之间建立起连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今天真的很开心。

4.

在人群中遇到了一个女孩,短发,大眼睛扑闪着,笑脸盈盈。我说你这是自来卷吗,以前我短发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诶。于是以此为契机开始了聊天,还笑称是失散多年的自来卷姐妹。插科打诨说了一会儿玩笑话,看到她手机上有豆瓣通知,才发现居然是关注已久的友邻。就在上周还发了豆邮说一起合租,希望活在有连结感的空间&有公共性同时保持私人边界。

5.
2.2K viewshayami, edited  06:06
打开/如何
2021-10-27 15:55:42 《秋天应当去愚园路小住,在梧桐树下的老洋房里发呆|游牧沪上周末0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f4y1u7QC/

九月份借着好友来上海的契机,去了秋天的愚园路小住。视频里一共去了5个地方:

【愚园公共市集】

在愚园路1088弄,前身是长宁区医药职工大学,前些年改造成了公共市集。一层是修锁店、裁缝铺、鞋匠铺。随着城市建设而被迫消失的弄堂手艺人,因为这里而重新拥有了延续的可能性;二楼是美术馆和社区公共空间,不定时举办一些艺术展览和社区活动;


【故事商店】

在愚园路1112弄弄堂口,一个9平米的狭窄空间。曾经是一个门岗亭,后来变成了饺子店,19年改造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叫「故事商店」。不管是匆匆而过的游客,还是居住在附近的街坊邻居,路过这里的时候,都可以进来稍作驻足,在卡片上写下自己和街区的故事。故事商店开业两个多月,收集了2000多则故事,后来选取了101个出来做成了口袋故事书,作为愚园路101岁的生日礼物;


【咖啡店】

我慢在故事商店对面, 是愚园路上第一家咖啡店,原址是沪上知名私人银行创始人的保姆的住所。店主 Molly 是个首饰设计师,店里放着一些她淘来的中古首饰,和自己设计的小玩意儿;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 wabi coffee,是属于坐下来可以心静地待上一下午的地方;


【免古着商店】

上海市区的古着店风格以美式为主,我喜欢这家在于它的风格偏日系。而且相对于前者动辄上千的价格来说,它200-400的定价也是非常亲民了。曾经在店里遇到过一件很飒的海军斗篷大衣,店主说是在日本古着店看到后很喜欢,于是回来自己复刻的。去年夏天买到过一件昭和风的连衣裙,可以说是衣柜最爱之一了。


【星期天的电球引换所】

前身是星期天夏朵,在复兴西路一个地下空间;现在在延安高架下面,上海玩具九厂的仓库里面。据说电球引换所是台湾以前换灯泡的地方,老板希望给客人提供一个充电的地方,而星期天是休息的日子,所以取了这么个名字。

很喜欢整个空间的布置:水泥墙、旧瓷砖、幽暗的灯光、艺术装置、古董玩具,还有循环不停的电影。有次过去看见老板在画设计图,审美很不错。服务员都是红男绿女(含亚率极高),等位的时候会手写电话号码,是那种圆圆圆圆的字体,超可爱。我最喜欢的菜是炸弹卤肉饭,饭量不大,非常女孩子友好。推荐吃完后往北走,沿着充满烟火气息的定西路,一路慢慢散步到中山公园和愚园路。是一个美妙的星期天夜晚。




# 游牧沪上周末企划:

当一个毕业之后就深陷996的互联网人人生中第一次拥有了双休,她会做些什么呢?

我开始了「游牧沪上周末」的企划:周中住在郊区打工,节省下通勤的时间;周末在市区主游牧,借以感受上海各个区的不同特色,和形形色色的人类产生连结。

企划会有两个形式:
一个是邀请朋友一起到 Airbnb 游牧;
一个是住到市区的朋友家里(作为回报,会给予饭票作为答谢。即选一家心仪的餐厅,吃完我来买单)。

如果你也对这个企划感兴趣,欢迎私信。
2.8K viewshayami, edited  12:55
打开/如何
2021-10-24 19:00:51 最近在看《我的天才女友》改编剧,第一季里 Elena 和 Nino 在意大利的海边度假,镜头在沙滩和海浪里跳跃,再配上少年棕栗色的鬈发,让人有一刻看到了 Elio 和 Oliver。

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Call me by your name」这部电影,倒不是喜欢 BL 剧情或者贪恋男主美色,只是在电影里看到了一种「文学感」。

里维埃拉的夏天有小镇钢琴和少年悸动。喜欢这部电影里所有夏天的元素:被电线杆划出一道痕的蓝天、青草香里飞驰追逐的少年、还有溪水倒映出闪闪发亮的眼睛,Elio 在赤烈的阳光下摘下油桃,然后躺在床上对着它自慰时,我终于看到了原著里最精彩绝伦的那个隐喻:欲望闻起来就像夏日杏桃的幽香。

那些无意义、无所谓、无味无趣的话语,都是多少迫不及待、脱口而出又强咽下去、一句句对你的爱意,在夏天过去后,终于还是化成了孤夜里的一声叹息。就如豆瓣短评所说:当 Elio 坐在火炉前,一会儿落泪,一会儿又抿嘴笑了,仿佛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他把那个夏天又度过了一次,且此生还要度过很多次。

而在看《天才女友》时,似乎也捕捉到了一些相似的氛围。于是我想到了以前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谈论影视拍得「很有文学性」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觉得这种气质在于营造了一种「基于现实又超于现实的疏离感」。比如现实里也会有大把同性恋谈恋爱,但影片塑造了一对青春美丽的少年,一个无所事事的夏天,湖水、弹琴、小镇,情感的细腻捕捉,慵懒的氛围衬托,加上恰到好处的音乐,就有一种虽然故事很稀疏平常,但有一种超于现实的虚幻和美感 。包括整个剧里最美的隐喻(桃子—>情欲) 也是基于现实却在现实之上的“文学感”。

但我觉得自己的回答不太好,其他朋友的回答比较惊艳:

网友A:
舍弃了影像较为直观的表达方式,更多的会用隐喻、留白之类文学上的表达手法我认为算是比较具备有文学性的。

网友B:
1. 文本本身的文学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剧的改编;
2. 大量用场景和空镜去渲染氛围,用背景音乐去传达演员之间想要的叙述和对话;
3. 一些有表述性的念白;
4. 在场景的选择上的距离感,就是那种用与现实具有疏离感的方式讲现实。

网友C:
镜头语言大于直接陈述,可以对比综艺来看,综艺节目的特点就是要做到让你只听声音也能明白发生了什么,「文学性」的作品是:如果你不盯着画面不看清楚每一句话,可能就会错过信息。

网友D:
情绪/心理驱动大于情节驱动。很多角色内心独白或者刻画人物情绪的镜头语言。角色时不时抽离场景审视反思。观众也有种跟着角色所思所想去进入故事而非关靠事件推动剧情。


我喜欢最后一个表述。
3.7K viewshayami, 16:00
打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