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电报频道的标志 hayami_kiraa —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H
电报频道的标志 hayami_kiraa —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通道地址: @hayami_kiraa
类别: 没有类别
语言: 中国
用户: 18.66K
频道的描述

一个满足日常好奇心的私人博客。关心科技/人文/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女性和性别议题/劳工权益/个体叙事/新闻媒体/电影/纪录片/音乐/书/星星
个人网站:https://hayami.typlog.io/
公众号: Hayami
Instagram/Twitter:@hayami_kiraa
微博/b站/小红书/即刻:@早见hayami
讨论组:https://t.me/ WT_fCompIebZup2N

Ratings & Reviews

4.00

2 reviews

Reviews can be left only by registered users. All reviews are moderated by admins.

5 stars

1

4 stars

0

3 stars

1

2 stars

0

1 stars

0


最新信息 23

2021-10-22 04:38:28 辽京与陆茵茵,坂元裕二与滨口龙介

1.

赶早班的飞机。一早起来天还阴蒙蒙,盆地的雨丝像米线一样,细细麻麻缠绕着汽车、行人、残破的建筑,和沿街的树木。

2.

总是会在出差的时候想到《台风天》里的《出差》。

陆茵茵的感受力太好了。她的文字和情绪都过于细腻。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是小家子气、索然无味;喜欢的人觉得像是一根根针,一下一下,无比精准往人的心尖儿上戳。

她以前的文本很喜欢描写女性在爱情中不对等的姿态——缱绻的、微妙的、千转百回的、低到尘埃里去的,这种描写是女性写作者独有的温柔,却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冷酷。温柔和冷酷的力量互相牵扯,形成一种极具张力的阅读体验。

初读时,某种自主性的意识在作怪,我对这种「不对等」感到腻烦。后来自然是经历了更多,当此下心境和过往文本印照上时,回忆变成了一面镜子,镜子猛然照出了自己。有一种惊异、澄澈又酸涩的感觉。

很喜欢问双性恋的朋友一个问题:和女生谈恋爱和男生有什么不一样吗?

朋友A说,和女生是如鱼得水,和男生是…下棋博弈。

唔,下棋博弈。

朋友B说,和男生在一起的时候会用小技巧,会撒娇。

“是因为力量悬殊?”

“是也不是。和男生在一起就像一场时时刻刻都在角逐的游戏,你太懂这套游戏规则了,知道适时示弱、扮演温柔。”

“听起来像是权力下位者对权力上位者的一种献媚姿态。那和女生在一起呢?”

“和女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做自己。”

我似乎有一些明白,这种「不对等」是某种显山不露水的巨大力量在牵制,而不关乎个体叙事。像是《那不勒斯四部曲》里,从Elena 和 Lila 的青春时代开始,索拉拉兄弟就开着车四处寻猎和驯服。长大以后,每一位男性都像是进入了“隐形的界限”,一步步掌控女性的生活,像巨兽一样吞噬掉城区的生活。


3.

八月份「单读」出了陆茵茵新的一篇《为了得到爱情,我们进行过多少次表演》,把都市爱情那种暗流涌动的男女博弈刻画得太好了。

偷懒摘取一下介绍:

“今天这篇小说,来自陆茵茵。在《表演者》中,她写了一个三十多岁、有过几次恋爱经历的阿全,与前后两任女友之间的爱情故事。陆茵茵用细腻百转的笔,精准地描绘出现代男女恋爱中的心理:有人为了博取对方的爱,矫揉造作地表演;有人慢慢厌弃了对方,心知肚明地旁观。

爱情不是甜腻的你侬我侬,而是一次次博弈和姿态的流转。感情有高峰则有低谷,两人正好契合属实困难。《表演者》戳穿了泡泡,对爱情是什么发起拷问,而透过男男女女的关系,一种更广泛的心理状态也浮出水面。”

我喜欢里面的一些描写:

“只是让他坠入爱河很难,阈值高。对任何事情他都喜欢追根究底,十五岁实验性地和女同学谈恋爱,十八岁解锁性,二十四岁观察每一段关系由生到灭因缘聚散,越来越冷静。

……

在阿全的恋爱公式里,爱情是个三角,三个顶点分别对应身体、性格、节奏。两个人处在相似的生命阶段,需求接近,就能保持和谐的律动。身体沟通无碍,性带来纯粹的愉悦。剩下就是性格了,最麻烦的性格。他不需要对方与他精神相通,这太难了。活到三十四岁,他已经习惯对现实世界开放一个狭隘的入口,只在这个狭口中与人交流。光靠自己就能让精神世界富足,无需借助外界力量。阔叶草正在狭口潜游,可进可退。”



4.

六月份的时候,辽京也出了一篇短篇小说《倾听》,写亲密关系中的性暴力。

同样写都市生活,我不是非常喜欢辽京,她的文字过于匠气了。你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刀”是男性力量的隐喻,“游轮”是阿加莎的暴风雪山庄设定。像是农夫遇到了一棵树,抡起斧头,一板一眼很用力地凿下去。读完就觉得,唔,小说写得不错;陆茵茵呢,像是雾气中的幽灵,看起来好美,却倏忽冲到你脸上划上几刀。初时不觉疼痛,时间渐渐凝成血滴,顺着针锋流下来,缥缈而残忍。读完好长一段时间会觉得,是我,生活就是如此。

5.

前一阵日子比较火的两部日影,一部坂元的《花束般的恋爱》,一部滨口的《偶然与想象》。

花三天写了篇《花束》的影评,在豆瓣上好评和赞美无数。但我一直觉得,电影和观众也“兼容”和“被兼容”的关系。坂元的剧是属于我可以兼容,可以代入,可以写出大家都很喜欢看的影评,但除此之外也没别的了。坂元的编剧善于刻画,捕捉日常生活和恋爱关系的中细枝末节,进行放大,赋予戏剧化的冲突和矛(然后再贡献出所谓的经典台词供观众截图)。就像一层轻纱嫁衣,掀起来之后,里面永远是一躯洁白无瑕的胴体。美丽,却无趣。

大概是因为活到现在,偶像剧里的情节该经历也都经历过了,影视文本里该有的脚本也都亲自书写过了。初恋的心动和梦幻,背叛和被背叛的复杂幽秘,远距离恋爱、近距离撕扯,快乐、苦涩、释怀……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心境让人感慨“编剧都不敢这么写”,于是就真的,对编剧写出来的东西不感兴趣了。

后来朋友再推荐一些电影,看完之后都只会觉得,要么是氛围感不错,要么是故事还行,很少会有那种回味无穷的电影。于是评价的时候会说“层次感不行,大概是滨口龙介拔高了我对爱情片的阈值。”

现在喜欢的是比秋天更绚烂的内心层次。一如滨口龙介的电影,幽灵深闳、荒诞美丽。那种无法操控的情绪涌动和无法定义的欲望之争,以及人与人之间散漫而亲密、随时会消失的关系,真是让人着迷。

————

ps:这篇 blog 里应该有很多链接的,但因为手机打字排版不方便,感兴趣的话自己找吧。
2.4K viewshayami, 01:38
打开/如何
2021-10-13 20:12:41 blog 52: 上海两周年| Oct 13. 2021

1.

两年前来到上海,vlog最后的旁白里说:

「这个城市发生的一些事情,再与我无关。

小区下一只融化在草地上的橘猫,它在悄悄地胖;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情侣,亲吻拥抱不忍告别;双榆树东边的黎明里缓缓升起太阳,涌动着明亮…… 在它们中间,也有我的快乐、孤独,和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

细想来,好像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启生活,化整为零,推翻重建,再次出发。」

道别北京的 blog 最后里说:

「2019年10月13日,飞机落地浦东机场,空姐用毫无生气的语调一遍遍播报着落地信息——和昨天、前天、大前天的播报一样,这是一趟再平常不过的航班。我把手机连上网络,消息栏噼里啪啦跳出来信息,男友已早早到了到达厅。一步、两步、三步四步五步,我拖着行李跌跌撞撞跑向他,把眼泪埋进熟悉的怀抱里。

树在绿,草在长,我只能不断向前奔跑。北京从那一刻起已在身后,从今往后,皆为过客。 」


我不知道为什么两年前的自己,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和一座城市做告别,也许是仪式感拉满星人的通病,也许是对未来某种别扭的不安全感。只是这两年变化翻天覆地,不光是自己,还有身处的大环境。所以再回望的时候,对于那种少年心境,对于那份灵动轻盈,不可避免带着些遥远的怀念。


2.

我翻到两年前的今天,朋友圈里是一张机翼的照片,机翼被窗户的网格线切割成一块一块,像是小男孩用乐高积木搭成的。配文里说: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晚上回到家,空气在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节里冷却,很容易就想起了H。

有一天H和我发了张照片,说又来五道营吃那家泰国菜了。我想起那个周末,北京秋日的天空很通透,胡同里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气。我背着三脚架和相机在五道营自拍,接到H的信息说:“你现在在哪,找你吃晚饭。”

于是情绪上来打了一堆字:“现在还觉得挺感动的。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有个不用提前一周预约时间直接周六下午一条微信发你在哪里找你吃晚饭然后就屁颠屁颠闪现的朋友。这个很难得你晓得伐!”

对方回答:“而我剩下的记忆,只有,五道营好像有家泰餐味道还不错。”

我说气死!这就是男女思维的差异。

提完离职之后,知道北京的日子开始倒数了,H说一起开车去野鸭子湖秋游吧。

那天北京的天气很好,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我把车窗摇到最下,看咸蛋黄一样的夕阳在地平线上跳跃。车上放着あいみょう的「生きていたんだよな(她曾活过啊)」,我们一边摇头晃脑唱着不着调的歌,一边闲扯着无聊的八卦。

想起了三个月前,我们入职一周年的日子,一起去五道口的酒吧举杯庆祝,然后骑车去两公里外的清华园。夏夜的夜风很凉爽,世界还没有疫情,我们也没有长大。我猛蹬着踏脚,链条哗啦啦地在空气里震动,自行车要和风一起飞起来。

后来又从圆明园沿着西四环走了很久。荒郊野外,四下无人,走在夜路上我们放声歌唱,是八爷的「lemon」。最后的记忆是飞奔上了地铁末班车,十号线,驶向知春路。

伊坂幸太郎在《死神的精确度》里说:「我是这么觉得的,如果能跟别人思考同一件事,说出同样的话语说出同样的话语,那将会使我感到幸福之极。」但其实,光是能和一个人瞎哼起一样的曲调、胡乱唱着同一首歌,就已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啦。
 
从野鸭子湖回市区,我们吃了在北京的最后一顿饭。回去后H发了张照片,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准备离京的前一夜,我住在胡同的房子里。H发消息来说,明早我送你走吧。我知道他周末一向下午起床,揶揄说大周末早上哪能劳您受累了,结果第二天这哥真当哐当哐赶到了新街口地铁站。一路上我们嘻嘻笑笑聊八卦、拍vlog,和平时没什么不同。有一刻沉默的间隙,他说你有没有看到我那天发的照片呀,那个配文是有含义的。我翻了个白眼,说晓得的烦死了。

登机口的窗外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雨帘里是翘起来的一角机翼。我随手拍下来,在去往上海的航班起飞前,信号消失前的一秒钟,发了张照片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3.

X是我在打过交道里,最聪明(也是最帅气)的开发。第一次开评审会的时候,他指出了需求里面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不合理之处。后来我发现他的代码写得又快又好,QA走查基本不出什么问题。

熟了的契机是在他工位上看到一本《大家的日本语》。我说不错,一般别人都是用小黄书(《标准日本语》)入门学日语的。后来知道他代码写得太好,这事儿对他没什么挑战,于是他自己晚上回家就做独立的游戏开发。

那会儿我们有很多工区,我经常要跳上摆渡车穿梭其间,像只小船一样在知春路荡来荡去。下午茶在三点钟,我最贪吃半熟芝士,于是拜托他帮我拿一个。后来有了默契之后,他遇到有芝士和水果时,都会再拿一份,藏在显示屏后面。他工位在最外面,我工位在最里面,每次抱着电脑风风火火回来时,我就保持步速伸出手爪,像惯犯一样“刷”一下顺走下午茶。

那年春节,大年三十前一天,北京的冬天很冷,街上已经零零散散没有什么人了。回家在门口看到鞋盒里有一只小白描,眼睛红红,皮毛脏脏,一看就是春节回乡被遗弃的宠物。

发了朋友圈之后,X说可以领养。他猫放在小盒子里,又把羽绒服拉开,把盒子捂在胸口前。猫咪有点没有安全感,一直喵喵叫着往外探头。我们一起安抚着小生命,那些热腾腾的话语从嘴里呼出来马上变成了白气。

深夜抱着小小的猫咪,呜呜咽咽穿过了知春路,是我在那个冬天的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但除了那些藏在心底的crush,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越界。来上海后一开始会发发猫咪的照片,交流下养猫心得,后来也默契般的再没有联系。直到今年冬天,在杭州女友家借宿时,不知怎么梦到了他。南方的冬天不比北京,空气里弥漫着湿漉漉的潮气。我的心情也被雨滴打湿,于是一大早,在脑子还不清醒的状态下打开手机通讯录,发了条消息说新年快乐,基于我们不会再有交集这个前提下,想告诉你曾经对你心动过哦。

像是印证了过去的某一个心境,也许只是一起走过知春路的那十分钟。

过了一会他回了条消息:小屁孩儿 新年快乐

还有一张白猫的新年表情包。


4.

在上海似乎交到了很多朋友,但好像一个朋友也没交到。早上去撸铁,完了洗澡,吃早饭,和一家独立书店的店主录播客,再开始工作,中午回家晒个衣服,晚上开会,下班后想起今天的日子,写篇 blog 记录一下,回家再收拾一下去出差的衣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再有波澜,好像也很难再掀起惊涛骇浪般的心情;只会有微妙的褶皱,突然显现一下,很快又趋于平静。

两年前那场奔赴的意义已经消失殆尽,但当下的生活也在赋予一些新的意义。并且我也清晰地清楚,上海不是终点,终有一天我会再次逃离。
3.9K viewshayami, 17:12
打开/如何
2021-10-09 16:45:37 「君の住む街」 住在愚园路和仙霞路,关于我生活的“附近”最近发生了什么 一、愚园路搭讪 早晨在愚园路的弄堂里散步,看到一个穿得很昭和风的美少女,于是拿起相机拍了两张。她看到镜头后,冲着这边甜甜地笑了一下。 后来就去书店了。大概过了二十分钟,在返程的路上骑车,又碰到了美少女在路口打车。于是开心地过去和她打招呼,说刚才看到你穿得很漂亮,忍不住拍了两张,可以把照片发给你吗。最后顺其自然加了微信。 想起之前听播客,说在大都市,人和人的之前的界限感很强。但养狗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陌生人的边界--狗狗看…
3.6K viewshayami, edited  13:45
打开/如何
2021-10-06 11:47:09 一只纯白色的失明大象,躲在钢筋水泥的房间里,没有人看得到他

大象的新娘是一只孔雀,她生活在热带雨林,没有人看得到她

为了见面,孔雀开始了跋山涉水的旅程

孔雀走到车水马龙的城市,引起了人类的围观和拍照

每经过一座城市,就有一支羽毛被拔去

终于走到了大象的房间

光秃秃的孔雀说,我变丑了

白银银的大象说,我失明了

孔雀拔下了身上最后一根羽毛,装在了大象脸上做眼睛

大象把白银银的皮剥下,披在了孔雀身上做婚纱

白银银的孔雀说,我变美了

血淋淋的大象说,我看见了


而这一切,都出现在一个盲人的梦里

-----------

这是一次实验性诗歌共创,可以理解为每一句话都是不同人说出来的。具体形式是放一首音乐,大家可以坐着、站着、静止、跳舞,根据音乐的韵律、歌词、节奏,发挥想象即兴说一句话,从而连成一首诗歌。摘录一下发起人写的—

「共创和实验的魅惑在于,我们无法判断流水的去向,但每个流向都让人狂喜。我们不孵化意义,诗歌会自产意义。

黑夜白天,跳舞念诗。其实不需要纸笔,只要不停止音乐和扭动,一切都可以非常即兴,所以才有了“诗”和“歌”。」
4.1K viewshayami, edited  08:47
打开/如何
2021-10-05 20:05:59 blog 50:再见,乔布斯|Oct 5, 2021

如果有时光机穿梭回初中,碰到那个目光灼灼眼睛闪闪说着「未来想做IT」的小女孩,我会对她说什么呢?我不知道。但在今天乔布斯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我还是想起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结尾——

还有:如果你有机会,请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尔吉侬坟上。

via Link
4.1K viewsTyplog, edited  17:05
打开/如何
2021-10-04 17:20:27
1933年,剧作家萧伯纳在上海短暂停留8个小时,她发出感慨说:“走进这里(武康路),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

时隔一个世纪,武康路拆除了电线,延伸出了六岔路口,冒出了咖啡厅和冰激凌,与精致的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上海最负盛名的网红地标之一。无论何时走到这里,总能看到相机和手机的取景框,伴随着左右横跳的拍照姿势。

我们与城市/建筑的关系是什么?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中,从工具到物的转换是理解实体的两种存在方式的本质;在弗洛伊德看来,拜物心理既有害怕又有渴望,可以激起被压抑的记忆 ;齐美尔认为一座城市对个体的影响是普遍的、一致的,因而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心理与精神的结果;而本雅明却指出,理解城市是以个人的体验来完成的——城市的意义在于个人如何理解城市,并把这种理解放入个人的整个记忆当中,与个人的想象连接起来就构成了城市的意义。

受到 Netflix《假装我们在城市》的启发,我想在国庆最后一天发起「假装我们在武康路」企划,尝试对上海这座「社会景观之王国」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解构,和在武康大楼拍照打卡的人发生一些有意思的交互。

除了网红、打卡、自拍,我们是否还有在武康路上读诗、画画、唱歌的机会?丢掉书本上街去,一起让武康大楼不止于网红。
2.9K viewshayami, 14:20
打开/如何
2021-09-30 17:14:02 徒然手帐|2021.9

(一个突然想起来的月末总结)

## 读书

成为波伏瓦★★★★★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很适合读完《第二性》再来读)。其实除了女权主义之外,还讨论了开放式关系中“本质而永恒的爱”和“偶然而激情的爱”(可以结合《道德浪女》来读);也讨论了哲学意义上的“自我”和“他者”的对立(看这一章就非常想谈一段三角恋);包括存在主义中萨特非常经典的“人是由自己造就的”(适合结合《存在主义咖啡馆》来读),还有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文学创作(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主奴辩证法(非常黑格尔)。不过啊,抛开其他的不说,如果有个人对我像萨特对波伏娃那样说“保持最珍贵的自我,保持你对自由的热爱、你对生活的激情、你的好奇心,还有你想要成为作家的决心。”那我也会把ta当作一生的挚友— 毕竟“没有人能孤独地成为她自己。”

派对恐惧症 ★★★☆☆
被两个朋友安利着去读的书。后面几章絮絮叨叨的意识流给我看得昏昏欲睡,前面几章挺不错的。有时候看完一部电影读完一本书,对里面的情节故事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氛围感还像余韵一样残存在脑海里。比如同样是描写情欲,很多文学作品给人的氛围感就是「欲望闻起来如同夏日桃子的幽香」,它是隐秘的、柔雾般含蓄内敛的;但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静谧午夜、诡谲的红色月光、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掀起了一股惊涛骇浪 — 是野性、力量饱满、赤裸裸的女性欲望。

观影
恋爱假期 ★★★☆☆
很轻松的恋爱片。日本的《悠长假期》有木村拓哉,英国的《恋爱假期》有 Jude Law,全世界的帅男人联合起来拯救失恋女孩!不过同样是失恋片,更喜欢 when harry met sally 一些,大概是因为那个精彩绝伦的 「summer 之后永远有 autumn」的比喻。以及爱情片果然还是要看东亚人自己拍的呀。坂元裕二写单恋是「单恋就像扁桃体,没有半点作用,却会诱发疾病」;好莱坞写单恋是「我爱了他三年,狗男人订婚了却不告诉我,哭哭哭」...

静悄悄的雨 ★★★☆☆
一部被朋友安利看的文艺片,有点失望地打了三星。问说怎么样,回可能被滨口龙介的爱情片拉高了审美。感觉就是蛮有氛围感的一部片子吧,但是层次不是很丰富。像早餐点了一碗白粥,不咸不甜,不浓不淡,不好不烂,能尝到一点点食物本身的米香,但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了。
ps: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白天阳光明媚的天气突然下起了大暴雨,仿佛给静悄悄的电影补上了一场白噪音的背景。

偶然与想象 ★★★★☆
因为上个月没写手帐 + 这个月的观影体验太差,所以私心把上个月看的一部四星片子作弊拿进来吧~
其实不如《夜以继日》喜欢。但是滨口还是把女性那种「无法操控的情绪涌动和无法定义的欲望之争」,以及「人与人之间散漫而亲密、随时会消失的关系」拍得好好,最后突出的还是滨口电影里那个「永恒的无常」这个命题。 我太能共情第一个故事了!~ 久说「我们是通过谈话在抚摸着彼此」,古说「太色了」,并且对「没有做」这件事情感到非常惊讶。让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则广播「过度的交流会诱发性欲。因为坦诚所具备的能量是无限巨大的,没有人能够完全承受另一个人的自我剖析, 更别提毫无保留地剖析自我。两个人当中总有一方会率先承受不住这种赤裸所带来的不安,这时候人们下意识地就会开始做爱。以及,在倾听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会让人分不清是心疼还是心动。就是这个瞬间,这就是产生性欲的瞬间。」嗯,我要去读一下《孤独的性》了。

总结:这个月的社交有点密集,然后早上又在健身,加上睡前开始看《小鸟文学》,早饭看的是《Fudge》,导致这个月整体书影音摄入应该是年度最少的了。十月份假期比较多,可以多多沉下心来。


## 一些变化:
搬家了,搬到了郊区,搬进了一楼。开始挑战住在上海一楼会变成什么样,答:从此变成潮女(x)。


## 创作:
1. podcast:2则(抖音、雪山);
2. blog:4篇(新疆旅游、朋友、雨、徒然草)
3. 线下连结:3次(把自己家变成跳蚤市场、愚园路的一日店长、游牧沪上企划第一期)—> 这个会以视频形式展现(在剪了在剪了)


## 运动:
这个月把很多早上的时间拿出来撸铁了。本来用的是「三分化法(一周6练)」,但是后来觉得有点累,就改成了更适合女生的「高频5日」,组合起来大概是这样的:
- 臀腿腹:一次力量为主,一次耐力为主;
- 背、肩膀:一次力量为主,一次耐力为主;
- 胸、腹肌、手臂:只练一天(因为其他动作都有用到手臂代偿,所以一周不用两次)。

一开始因为太久没练有点生疏,所以边做边学动作了,导致整体训练时间都要一个半小时,后面可以缩减一些。以及在想怎么把 HIIT 的时间塞进工作日,减脂还是有点苦恼。


## 拥有了一瞬:
玩摄影的人都知道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拍摄的那一秒是个充满创造力的瞬间,你所构建和表达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给你的,并且你必须凭直觉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便是摄影师所创作的,哦......是的,就是那一瞬!一旦你错过,它将不复存在。”

想借这个理念,用「拥有了一瞬」来定格这个月的某一刻快乐心情:

1. 时隔两个月去古着市场买衣服,寻寻觅觅快要放弃的时候终于找到了那家最喜欢的。和设计师店主成为朋友的好处就是,到店里她会把版型和材料都最好的衣服拿出来,和你叽叽喳喳讨论买哪件怎么搭配。-- 2021.9.21

2. 和上海认识的朋友第一次在家乡见面。吃了温州糯米饭,喝了一鸣酸奶,在破败街角咬着吸管吐槽上海中心主义。颇有一种《我的天才女友》里走在那不勒斯街头的感觉。-- 2021.9.11

3. 明明是自己搬家,在家里搞了个 open-bye 跳蚤市场,却收到了好多善意和温暖。有人带了《看电影》杂志,有人带了酒和卡片,有人带了一本书叫「Being a writer」,她说「请继续写」。在长宁的最后一夜,陌生的女孩子们在床上坐了一圈,聊起了身为女性的困惑和挣扎,是发出微小共鸣和积极共情的夜晚 -- 2021.9.5

4. 于打浦桥完成了夏天的小小心愿:在 KTV 唱《クロノスタシス》(《花束般的恋爱》插曲),唱完和朋友开了 ほろよい,一边干杯一边说“周末快乐!” 然后去打了棒球也很开心!-- 2021.9.5
3.5K viewshayami, edited  14:14
打开/如何
2021-09-30 16:09:41 blog 49:徒然草|Sept 30, 2021

樱花的美丽不止在盛放时,赏月不必只在满月之夜。雨夜仰望水雾迷蒙的天空,想象那望不见的月华,是一件乐事,从天边低垂的浓云里寻找春的气息,亦是一幸。

via Link
3.8K viewsTyplog, edited  13:09
打开/如何
2021-09-23 04:10:59 Podcast 006|给自己25岁的生日礼物,是14小时的哈巴雪山徒步

女孩子爬雪山!

延误、睡机场、赶早班、过山路;高反、妖风、悬崖峭壁、破晓时的异世界、日出时的刹那瞬间……14个小时的徒步、5396米的雪山,崩溃、力竭、性骚扰、极限运动和女性主义,差点享年25岁的我都经历了什么、又在思考什么?

一期做客《野yeah》的节目
##
via Link
3.8K viewsTyplog, edited  01:10
打开/如何
2021-09-21 08:09:00 静悄悄的雨|blog 46

1.

搬到新家两周了。新家离市中心稍微远了一些,没有酒吧,没有livehouse,没有书店和网红餐厅,空气里只有鸟叫、风声、锅碗碰撞的叮当响。

家门口有个漂亮的大院子,院子里有成荫的樟树,几条木椅,草丛上的废弃沙发上长了草,草里冒出来几朵花。坐在树荫上的长椅上,抱着电脑,盘着腿,两只橘猫在脚下来回走动。

橘猫不怕人。一只脸尖尖,一只脸圆圆。晚上下班回来,尖脸猫不知从哪个草丛里钻出来,一路踮着猫步,从水果摊把我送到家门口。早上起床去院子晾衣服,圆脸猫就窝在长椅上眯着眼睛晒太阳,棕黄色的毛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一天晚上加班很晚,回来看到尖尖脸,一改往日的温和,凶猛矫健地蹿到树上,像个黑夜里的小刺客。

「小心点啊。」脱口而出后又觉得好笑,猫咪有九条命,可不怕从树上摔下来。

第二天起床,在小院晾衣服的时候,遇到了邻居家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老奶奶抬头盯着大樟树,阳光刻进她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像是自言自语地念叨说树上有可多松鼠哩。虽然没有看到松鼠的影子,但我信服地点了点头。

所以那天晚上的小刺客,是在抓捕小松鼠吧。


2.

秋风渐起,空气微凉。

和上一个 date 在线上从来不聊天,昨天第一次隔着屏幕谈了很长的话。之前相处的时候我喜欢好奇地刨根问底,而它带来的结果就是会接触到人性里比较幽深黑暗的部分,很多人无法承受这种极致坦诚和彻底赤裸带来的不安,而这也的确让我的感觉变得更复杂微妙。

在下着秋雨的夜里,我问为什么如此坦诚。他说大概是因为我们之前共同经历的一切让人留恋和怀念,以及未来相对来说不会很近的距离。我说也是,没有未来,只有当下,那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分享过去。

他说在上海是不是有很多约会。我说倒也没有,可能已经对大部分男生失去了兴趣,保持柔软好难好难。然后我接着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契机认识,比如是 dating app 上 match 到的话,我也不会对你感兴趣。

他说和你的相遇很有意义,我说我也很开心,x市远离大都市的破落,反而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那几个夜晚显得格外美好。继而又说,不过也许是也有可能是因为 gap,处于一个无比放松的人生阶段。所以有时候人和人的相遇,就是 timing only。

已经是凌晨一点,我熄掉了手机,任身体沉入幽深的夜色。

情感是流动的。也许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许高负荷加班带来的烦躁,甚至只是下巴爆了一颗痘,早上醒来没来得及洗的头,看了一部电影,甜蜜或者虚无,都会影响当天的心境和状态。想要主动去创造一些事情,想要发生点什么,这种状态永远是少数中的少数,至于共演者是谁有时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相遇就是一期一会,在什么状态下见到什么人,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又有多少呢?所以人和人之间能建立起某种连结,是一件无比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又想起了《悠长假期》里那场戏内延伸到戏外的世纪末八卦,木村拓哉哉23岁的种种意难平,似乎也是验证了这句话:人与人之间可能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东西,叫做 timing。


2.

我很讨厌「渣男」、「海王」这种网络流行词汇。因为它忽略了个体独一无二的经历、掩盖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简化了人性的幽深度,把人与人交往时变幻多端的情绪,无限流动的情感、层次丰富的心灵简单符号化,再粗暴地套上一个固定模板,用于茶余饭后的情绪点燃和消费。

NOWNESS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聊到「语言污染」的时候说:

「拿我们都很熟悉的“渣”这个词为例,它无疑是“把人性的幽深过度简单化”的典型。当它被使用在文学作品上的时候,不论是包法利夫人的渴望,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绝望,乃至思特里克兰德难以抑制的艺术冲动,人类在一对一的两性关系中无限丰富的精神状态,都可以被简化为“渣”和“不渣”两种——这还只是众多类似词语当中的一个,不难想象,如果这样的语言习惯泛滥成灾,我们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力会变得多么匮乏。」


3.

我在想,为什么我会说「如果是在 dating app 上 match 的话,我不会对你感兴趣。」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我对 dating app 上99.9%的人都不感兴趣。

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静悄悄的雨》,于是在一个傍晚捧着电脑看完了。电影中间陷入某种土拨鼠之日的轮回时,白天明媚的天气突然下起了暴雨,窗外电闪雷鸣,滂沱霹雳,仿佛给静悄悄的电影补上了一场白噪音的背景。

一个老人写了60年的日记,每天坚持从未间断。突然有一天他把自己所有的日记都拿了出来,在庭院里全部烧掉。第二天他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开始重新写,一如往常,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推荐这部电影的朋友说,喜欢《大恋爱》的你一定也会喜欢这部片子。我能感觉这两部作品的互通之处,有点像 normal people 里,一对残缺的恋人用爱互相疗愈,在修修补补中带着犹豫和坚定共同前行的感觉。但还是不怎么喜欢,我说大概是因为滨口龙介把我对爱情片的阈值拔高了,现在看这种情节单薄空有氛围感的片子,都觉得食之无味了。

开头 daing app 的那个问题,我一直以为是讨厌自发把身高、学校、职业、兴趣爱好放在简介上,把一个个人变成货架上商品 sku 的罗列。直到看到滨口龙介电影《夜以继日》的一个解读,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更深层次的原因。里面有提到「欲望生长的空间」:

介绍两个人在一起的当事人往往不会在一起,被撮合的无法建立感情,因为他们的欲望没有经过暧昧的生长,就直接被迫进入了实现愿望的环节。

去牵红线的人,因为把欲望寄托在了朋友们的恋爱上面,这两人之间反而会产生火花。因为欲望生长的空间很大。

直接触摸欲望是不可能的,第三者的中介是必须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简直像等待戈多似的哲学性自杀。
4.4K viewshayami, edited  05:09
打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