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商業周刊

电报频道的标志 businessweeklytw — 商業周刊
电报频道的标志 businessweeklytw — 商業周刊
通道地址: @businessweeklytw
类别: 企业和初创企业
语言: 中国
用户: 3.08K
频道的描述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華人世界的第一本財經週刊,台灣發行量No.1雜誌。《商周》的使命,就是致力建立一個多元載體資源平台,讓人們可以透過不同的媒體載具,方便自主地接收文字、影音、圖像、課程等多元豐富的優質內容。

Ratings & Reviews

2.50

2 reviews

Reviews can be left only by registered users. All reviews are moderated by admins.

5 stars

0

4 stars

1

3 stars

0

2 stars

0

1 stars

1


最新信息 28

2021-09-30 04:29:46 商業周刊 pinned a photo
01:29
打开/如何
2021-09-30 03:30:01
#最新出刊

【又老又大的國泰金,竟拿下數位金融三冠王!少主蔡宗翰關鍵「黑盒子」是它】

今年以來,國泰金創下3項紀錄:遠距投保市占率冠軍、金融業單一App下載量最高、行動銀行用戶流量和活躍度均居第一。

國泰金旗下國泰人壽(簡稱國壽),成立將滿60年,國泰金包含約聘等人員,總人數近10萬人,這頭身型龐大、形象保守的大象,為何躍變成數位金融的領頭羊?商周深入挖掘,發現關鍵藏在國泰內部的會議裡。

一個螢幕,20多個視窗,參與的人大多30歲出頭,這是國壽每月固定開的「戰情室會議」。

45歲的蔡宗翰,是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長子,現任國泰世華銀行副董事長,是將掌握高達新台幣11兆總資產的集團準接班人。該金控成立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簡稱數數發中心),做為數位轉型的「大腦」,他就是背後操盤人。

兩年多來,他每週與金控旗下的壽險和銀行等戰情室,輪流開會。在這場會議裡,不分階級、職稱,老臣和菜鳥齊聚,連蔡宗翰都不是會議主席。而扮演數位轉型功臣的「戰情室」成員,又因高深莫測、被內部員工戲稱為「黑盒子」⋯

為什麼要打破層級開會?

原來根據史隆管理學院調查,發現有8成的領導者沒有準備好數位轉型,最關鍵原因,在於主管溝通不佳,員工看不到公司的未來願景。

因此,國泰金的數位轉型,便從「溝通」這項基本功練起。

對它而言,這場轉型究竟難在哪?

國泰金員工老,上千名業務員年紀超過60歲;其次,人數多,國泰金總員工加上約聘業務員,總數近10萬人;再者,管理風格老派,重視階層。要他們都換成「數位腦」,難如登天。

率領一支連轉身回擊都難的重裝部隊,蔡宗翰是如何讓集團全部主管,甚至近十萬人都能理解,到願意參加轉型?又為什麼轉型第一步,是要主管們從學對話開始?

詳見全文:https://pse.is/3qc543

只要30元,看本期商周!
給企業主》國泰數位轉型,心法作法一次看
給上班族》928房市,精選618個宜居熱區
儲值就能看   https://bwnet.pse.is/3pqmva

更多商業周刊第1768期精彩內容:https://businessbw.pse.is/38wmdd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235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9-29 03:30:01
【中國限電、英國停工⋯全球能源危機再現,竟是環保惹的禍?】

中國電力需求增加,但能源價格飆升,再加上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力爭2030年實現碳達峰(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因此,北京祭出大規模限電,卻讓浙江、江蘇、山東、安徽等省許多企業被迫停工,甚至有民眾開車到一半,紅綠燈就停電了!

9月23日,韓國電力公司宣布,因為製造成本增加,預計將在2021年第4季調高電價,這是韓國8年以來首次調漲電費。

歐盟和英國也陷入能源危機之中。《BBC》報導,由於天然氣批發價格飆高,兩家英國大型化肥廠已停工,直接影響副產品食品級二氧化碳,供應減少了約60%,碳酸飲料、啤酒、肉類等恐怕都將供不應求,威脅到12月聖誕節。

石油價格網OilPrice指出,冬天即將到來,歐洲能源短缺,嚴重的話恐怕會被迫斷電,許多工廠也得停工,進而擠壓供應鏈,甚至導致商品價格上漲、通膨飆升。《財星》(Fortune)形容,在這次能源危機中,「沒有國家能安然而退」。

各國打出減碳目標,在環保趨勢下,天然氣成為最搶手的替代能源。《彭博》另指出,全球正處疫後復甦階段,對能源需求攀高,但,受前幾年寒冬影響,歐洲枯竭的儲氣量還未能補充回來,多國供應互相競價,推高天然氣價格。

根據《財星》,自今年初(2021)以來,天然氣現貨價格已上漲400%,電價則上漲250%。《彭博》則引述花旗集團,表示接下來若遇到特別冷的冬天,亞洲和歐洲的天然氣價格可能又將比現在增加約4倍。

歐洲想成為全球「綠色冠軍」,但仍有要面對的挑戰,尤其目前「靈活性」不夠:一次故障,就可能導致整個系統崩潰,加上能源進口不夠多元化⋯,如此挑戰不只發生在歐洲,也出現在美國,連英國也似乎在「倒退走」。此外,能源價格飆高,也可能衝擊低收入國家與家庭,如巴基斯坦等國負擔不起燃料,經濟恐陷入停擺…

詳見全文:https://pse.is/3nyecr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177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9-28 16:00:02
【故事行銷當道,廣告提案大師黃志靖 x 廣告導演盧建彰教你說好故事,讓客戶買單、聽眾按讚】

《玩提案》直播說書 EP1 .9/28(二) 21:00  
說書人:作者 黃志靖 x 廣告導演 盧建彰 Kurt

故事行銷當道,但聽眾胃口越來越大
好故事該怎麼引發共鳴
故事才不會變成「事故」?
 
讓黃志靖George及廣告導演盧建彰帶你練習策略思考、恢復說話實力,成功提案!

現正直播中,立刻點擊觀看:https://bwnet.pse.is/3pxfj5

搶讀新書《玩提案》:https://bwnet.pse.is/3pnxhe
更多直播資訊:https://bwnet.pse.is/3q3dqn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109 views13:00
打开/如何
2021-09-28 03:30:03
【蘋果一紙公告打亂台商布局:我們離開中國到印度,沒想到遇上減碳「大魔王」⋯】

蘋果最新的公告:2030年,所有供應鏈都要能做到碳中和 。一段簡單的文字,已讓台灣供應商大地震。

10年內,海嘯確定將襲往台灣,而一份商周近期針對企業主的調查,竟有8.5%的企業認為碳趨勢增加營運成本太高,正在思考結束公司營運。

問題,到底有多複雜?我們前往iPhone新的生產大本營印度,卻發現台商在當地面臨更大的減碳挑戰…

如緯創為了協助蘋果做供應鏈分流,賣了昆山組裝iPhone的產線給立訊,轉而大力布局印度;富士康在為蘋果服務的專屬工廠外,繼續擴建新廠,和碩的印度廠也將在今年底前開出產能。

然而,大家好不容易克服各國文化、政策的問題,在印度建好廠,最近卻發現:印度的減碳成本,是沒想到的大魔王。

原來,印度因燃煤發電占總發電曾超過8成,是全球第3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每用一度電的碳排放量,超過0.7公斤,比台灣與中國都高。光是用電,印度製造的企業,碳排放量就先天不良,企業得花更多成本,才能做到碳中和。

「他們最早去設廠時也沒有聽說蘋果要碳中和啊,工廠來不及改,衝擊很大,在印度製造的效率已經不好了,根本還沒賺錢,又要再加額外成本上去,」一位專門協助企業導入ESG的顧問業者說,現在大家都很煩惱。

「我要在印度做到百分百再生能源,難度是高的,跟這國家的發電組合有很大關係。」正在印度興建兩座新工廠的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也說。

排碳高,無法靠自身節能解決,又買不到綠電,等於要跟未來的訂單說再見。

廠區規模夠大的企業,只好在印度自己的工廠裡,建好建滿太陽能系統,自己的用電自己發。「究竟2030年,印度市場是否能提供我們所需要的百分之百綠電?有沒有綠電憑證?憑證能不能拿出來交易?又能不能被國際承認?」周志宏說,這都是接下來思考印度製造要面對的新問題。

大家不僅得重新思考印度製造,對台灣製造也得重新想像⋯

詳見全文:https://pse.is/3ntnln

iPhone零碳生存戰》149萬中小企業必備求生指南:
https://bwnet.pse.is/3pnw9d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297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9-27 03:30:01
【航海王股價躺平後又復活?貨櫃三雄還能買?別管本益比、快算本淨比】

9月24日台股開高走高,運輸類股指數漲逾3%,外資23日大買的貨櫃三雄,拉出約半根漲停,內外資同買的長榮,股價更一度來到135.5元,漲幅6.2%。

儘管達飛等大型貨櫃航商才表示凍漲運價,但因塞港、節慶備貨、庫存回補等需求,讓運價維持高檔,市場預期恐將持續至明年第一季。法人更看好國內三大航商長榮、陽明、萬海今年獲利可望季季走高。

「航海王」自7月中股價雪崩後進入盤整,如今跌深反彈,長線還能投資嗎?分析師表示,得看「續航力」這3個字。

要觀察航運股的續航力,不能只看營收、EPS等財務數字,還得懂如何用「本淨比」(股價除以每股淨值)來預估股價。本淨比是機構法人用於評價航運股的重要指標,替代評價其他產業時常用的「本益比」。

如何運用本淨比估股價?舉例來說,滙豐銀行最新報告預估到明年底,長榮的每股淨值會由目前34元上升至55.03元(編按:公司盈餘會進入淨值,故淨值會隨獲利而成長);報告認為,高運價會持續到明年農曆年後,故給予3.4倍的本淨比,和現在3.7倍的水準相差不遠。

為何不能用本益比來評價航運股?一名本土大型金控的分析師解釋,貨櫃或散裝航運業的服務標準化、同質性高,不像科技業可以靠技術來建立競爭優勢,所以航商的獲利表現,很容易隨景氣枯榮,而「一起大好、一起大壞」。

一名大型投顧分析師認為,從本淨比橫向比較的角度來看,即使貨櫃三雄7月中從高峰墜落,短線股價仍有偏高疑慮。

至於長線又要怎麼看呢?滙豐銀行喊買長榮,給出185元的目標價;但美銀證券對其目標價竟只有89元,市場多空分歧,莫衷一是。

本刊訪問多名分析師,皆建議投資人除了看「本淨比」,未來仍須緊盯「關鍵三時點」⋯

詳見全文:https://pse.is/3phh4b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221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9-26 05:00:01
【ESG是新「獨角獸」?英國發行綠色國債,竟吸來10倍超額認購】

9月21日,英國政府發行規模達100億英鎊(約新台幣3800億)的首支綠色國債(Green Gilt),竟吸引超過1000億英鎊(約新台幣3.8兆)認購。

這不只打破義大利3月所發行的85億歐元(約新台幣2760億)綠債紀錄,也創下英國政府債券銷售新高。

「10倍」超額認購,其實相當於滴滴出行被北京打壓前,在美IPO(首次公開募股)的「風光盛況」。當時,它備受市場追捧,同樣獲得10倍超額認購,取得逾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1兆)訂單,大幅高過原先40億美元(約新台幣1100億)目標。

本次債券將於2033年7月到期,定價收益率為0.87%,較2032年6月到期的傳統國債高出7.5個基點(0.075%),下個月英國會再發行20至30年期綠色國債。

根據《彭博》彙編數據,全球綠債發行金額在去年(2020)達2980億美元(約新台幣8.2兆),今年預計能達4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2.5兆);2年後,也就是2023年,規模不只翻倍,更將突破1兆美元(約新台幣28兆)大關。

目前全球有16個國家政府發行主權綠色債券,價值近90%來自歐洲,包括法國、德國、匈牙利、比利時、波蘭、義大利等,其餘則有香港、印尼、智利、奈及利亞等。

針對英國這次超額10倍認購,該國可持續投資及金融協會(UKSIF)一位發言人告訴永續網站Edie,可見投資人對ESG的大量需求。

各國打出碳中和、零碳排目標,讓相關需求高漲,集資也更加容易。另一方面,疫情造成了經濟壓力,也讓政府紛紛透過ESG加碼基礎建設投資,未來可能出現綠色國債的相關指數⋯

詳見全文:https://pse.is/3q43el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309 views02:00
打开/如何
2021-09-25 05:00:01
【Gogoro不在台灣上市》台灣投資人的錢,到底該挺賺錢公司或明日之星?】

成立10年,Gogoro總算騎到上市之路。

「我們估值不是一個billion(10億美金,約新台幣280億元),而是650億元(新台幣),」Gogoro創辦人陸學森在記者會上強調、反駁媒體傳出的估值。650億元,也高過今年3月底在日本東證上市、當時市值約490億元的沛星(Appier)。

而且還是用這2年在華爾街興起,包括PayPal共同創辦人彼得.席爾(Peter Thiel)、香港首富李嘉誠兒子李澤楷都熱中的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類似台股「借殼」上市)方式。

Gogoro與沛星,是唯二被國發會點名的「台灣獨角獸」(上市前估值逾10億美元的新創企業),前者還得到政府國發基金的投資,但為什麼它們都不在台灣上市?

新創圈傳出的消息是,「很早就知道Gogoro不打算在台灣上市。」近年它也想過到美國走傳統上市的路徑,但疫情打亂節奏,反而SPAC自去年開始火熱,1年就有超過3百家SPAC在美上市。因此今年2月,它便開始與Poema商談合併。

如知名分析師陸行之的推測,Gogoro在台上市,難以拿到高定價;同時台灣的資本市場環境,也不利未獲利的公司。

雖然今年證交所打造了一個看重市值而非獲利的「創新板」,但又嚴格限制投資人資格,例如必須是創投、基金與機構投資人,如果是自然人,則須擁有淨資產達1千萬元以上等條件。「限制這麼多,上市之後,股票的流動性一定也會非常差,」一位網路新創公司創辦人說。

台灣資本市場留不住Gogoro的關鍵原因,還有「擔心到時投資人組合變動,有可能會不支持經營團隊,怎麼辦?」一位證交所官員說。

原來,Gogoro的股本越來越大,因為從電動機車產線到充電站的布建,都需龐大資本支出,在上市前的三輪募資,就募了4億8千萬美元,加上這次上市籌資,讓包括陸學森在內的經營團隊,股權一再被稀釋,難保不會有台股常見的「市場派趕走公司派」風險。

和台灣相比,美國的股權設計機制就較有彈性⋯

詳見全文:https://pse.is/3q4edu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201 views02:00
打开/如何
2021-09-24 03:30:03
【歐元區經濟火車頭「反彈不力」,梅克爾接班人難當!德國製造、能源轉型全跛腳⋯】

9月26日德國大選,將帶來兩個確定結果:一是已經執政16年的總理梅克爾將下台,二是不論誰成為接班人,都要面對德國經濟3大挑戰。

近來歐元兌美元匯價在9個月低點徘徊,《華爾街日報》解讀這是市場押注歐元區復甦比美國慢。身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德國難辭其咎:今年第2季德國經濟成長率1.6%,低於市場預期,「德國的經濟反彈正面臨風險。」彭博新聞網說。

德國經濟反彈不力,源自製造業面臨疫情及原料短缺。歐洲最大車廠福斯(VW),今年7月全球汽車交貨量下降19%,是今年以來首次單月下降。位於慕尼黑的Ifo研究所指出,8月德國商業信心指數下降幅度超過經濟學家預測。該所所長富斯特(Clemens Fuest)說,「情勢實際上是在惡化。」

但原料短缺只是短期問題,長期來說,德國經濟更有三大結構性挑戰。

據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今年7月報告,2020年中國機械設備出口金額為1650億歐元,全球市占率約15.8%,德國則是約15.5%,這是中國在該領域首次超越德國。

德國《明鏡》周刊引述該署的研究:「中國競爭者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超越德國出口商。」隱形冠軍之父西蒙則認為,在中國崛起下,德國製造必須轉型,而「獨一無二」是未來生存之道。

德國「隱形冠軍」雖有不可取代性,但現實是它們的市場價值卻不高:身為全球第4大經濟體,在世界前百大市值公司裡,前70名竟沒有任何一家德國公司。甚至連獨角獸—市場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新創企業,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總數也遠低於中、美。

西蒙指出,問題之一是收購。「2014年至2020年,中國收購了3百家德國公司,其中不乏隱形冠軍。」二是研發。德企不重股市,意味著只能用自己賺的錢來投入研發,不像中、美那些上市企業,可以運用投資人的錢。

更深層問題是,德企市場估值偏低,反映了它們並未跟上時代潮流。此外,還有數位化落後、再生能源占比萎縮、能源轉型受阻等問題,都將是下一任德國總理未來得面對的重大考題⋯

詳見全文:https://pse.is/3pr8gc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71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9-23 03:57:48 商業周刊 pinned a photo
00:57
打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