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商業周刊

电报频道的标志 businessweeklytw — 商業周刊
电报频道的标志 businessweeklytw — 商業周刊
通道地址: @businessweeklytw
类别: 企业和初创企业
语言: 中国
用户: 3.08K
频道的描述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華人世界的第一本財經週刊,台灣發行量No.1雜誌。《商周》的使命,就是致力建立一個多元載體資源平台,讓人們可以透過不同的媒體載具,方便自主地接收文字、影音、圖像、課程等多元豐富的優質內容。

Ratings & Reviews

2.50

2 reviews

Reviews can be left only by registered users. All reviews are moderated by admins.

5 stars

0

4 stars

1

3 stars

0

2 stars

0

1 stars

1


最新信息 30

2021-09-16 03:32:09 商業周刊 pinned a photo
00:32
打开/如何
2021-09-16 03:30:01
#最新出刊

【電商第3次世界大戰開打!超商、外送、電商互踩地盤,你如何從中賺到錢?】

最近,你家巷口除了熟悉的4大超商,是否還出現了「蝦皮店到店」的橘色招牌?業界傳聞,蝦皮實體店明年底將開到1千家,若成真,將追過台灣第4大的OK超商。

然而,不只蝦皮跨界實體店,近期所有的電商業者都在「把筷子伸到別人碗裡」!

例如全家,從一開始只做電商平台的「最後一哩路」寄取貨服務,一路回頭上攻,幫賣家建官網、開商店街,讓這群人離開傳統電商平台也能生存。

社群軟體龍頭Line,原本只做導購,到現在,用戶在上面邊看直播就能邊+1購物,群組也有開團購的工具。該公司甚至不諱言,未來可能自建像蝦皮一樣的商城平台。

這些原本幫傳統電商平台導流、補足最後一哩的業者,如今不甘只是做嫁,更直接提供與蝦皮、露天拍賣等類似的服務。

鏡頭另一邊,這場電商混戰,連外送平台foodpanda和Uber Eats也下海參戰。兩大平台紛紛自建倉庫、開虛擬超市,跟原本的夥伴打對台。

為什麼這次,連Line、全家、外送平台等,都要跨界搶電商生意?他們背後有何盤算?這場無界限的電商混戰會怎麼打?未來零售版圖是否會因此大挪移?⋯

詳見全文:https://pse.is/3mycf9

一鍵變身加盟超商團購主 https://bwnet.pse.is/3ng6r3
小企業數據掏金最新攻略 https://bwnet.pse.is/3lk5uw

更多商業周刊第1766期精彩內容:https://businessbw.pse.is/38wmdd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275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9-15 13:30:02
【張忠謀、郭台銘神預言!10大新興熱門職務出爐,前3名平均月薪近70K】

連兩年的疫情年,再加上今年5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讓國內失業率一度飆升至4.80%,更打趴許多內需型產業,但若能掌握數位浪潮和疫情催化的趨勢,則有機會投身新興熱門職務。

根據104玩數據昨(14)日公布的「2021年十大新興熱門職務」,就以數位轉型專家、客戶成功經理、資料科學家拿下前三名,且平均薪資更高達近70K。

針對未來產業發展,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曾提到,AI是台灣未來20年的發展關鍵;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也曾說,疫情後是數位科技非常有影響力的世界,這和104玩數據公布今日公布的「2021年十大新興熱門職務」不謀而合。

「2021年十大新興熱門職務」包括:

1.數位轉型專家

產業數位化讓傳統行業透過互聯網,為研發、生產、製造、銷售等流程創造更大的價值。近期疫情大幅改變人們生活,線上會議取代實體,APP外送取代上餐館,加碼催化數位人才需求激增。5年來工作數增幅達963%,平均月薪可達6萬。

2.客戶成功經理

企業與顧客的關係已從一次銷售,進化為長期夥伴關係。傳統客戶經理已升級為客戶成功經理,不只對客戶銷售,更要協助客戶成長。

多數客戶成功經理具備業務或行銷經驗,客戶購買前先給專業建議,客買後提供完整售後服務,幫客戶創造最大價值。五年來工作數增幅達873%,平均月薪近5.7萬元。

還有哪些新興熱門職務?工作機會增幅比率、平均月薪一次看⋯

詳見全文:https://pse.is/3nsdpr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120 views10:30
打开/如何
2021-09-15 07:30:06
【美國也有「氣候難民」?為躲大火和洪水,以改裝露營車為家】

世界銀行發布報告,指出2050年前,全球有六大地區的氣候移民數量,將來到2.16億人。但,若現在馬上採取減碳行動,此規模最多將可減少80%。

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可能會有多達8600萬內部氣候移民;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有4900萬;南亞估計4000萬;北非預估1900萬;拉丁美洲約1700萬;東歐和中亞則是500萬。

不過,氣候移民的現象,不只發生在前述脆弱國家,先進經濟體美國,也無法逃脫。根據國內流離失所問題監控中心數據,僅2020年,美國就有約171萬人因自然災害而流離失所。

《紐約時報》則預計,2070年前,全美恐怕約有2800萬人,將遇到燃燒面積相當於一個曼哈頓的大火,甚至在北加州,這可能每年都會發生;到2060年,海平面上升,則可能會使多達1300萬名沿海居民流離失所。

野火、颶風、洪災、缺水...各氣候危機在美國輪番上陣,舊金山紀事報報導,美國一位名為菲利普森(Joseph Philipson)的攝影師和他的女伴,在8月加州野火蔓延時,「開」著它的家,逃離該地。

原來,為了能機動撤離災害,他把舊黃色校車改裝成露營車後,就當成自己的家。櫥櫃、冰箱、洗衣機、淋浴間、床鋪等家具,一應俱全。菲利普森寧願四海為家,也不願住在充滿野火、乾旱威脅的地方。不過,有小孩的家庭,恐怕就無法如此自由。

《CNN》指出,政府需要擬定相關計畫,幫助人們適當撤離氣候危險,否則,氣候移民只會擴大國家內的不平等⋯

詳見全文:https://pse.is/3npggw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182 views04:30
打开/如何
2021-09-15 03:30:01
【這間公司就愛中高齡員工!給有薪開學假、彈性工時⋯它這樣打造「三代友善職場」】

一走進台灣最大商用車燈廠製造業企業大門,就可感受它與眾不同。

許多企業習慣在入口大廳擺放獎牌、藝術品、指標產品,但璨揚最醒目處,卻是一整面員工牆,上面清楚羅列出每位員工的到職日與退休日,其中,名字前打星號的人,代表他第一份工作就在璨揚,直到退休。

「我希望將來這些員工的二代與三代都可以進來,有一天他可以站在這裡,開心的跟子孫說:『阿公與爸爸的名字都在上面』。」董事長黃文献接受商周專訪說。

這面員工牆想傳達的是,公司願意提供一個穩定環境,讓一家三代都願意來此就業,更鼓勵員工從第一份工作開始,一直安心做到退休。

關於璨揚的佛心事蹟很多,免費提供員工午晚餐,薪資與生育津貼補助優於同業,養育津貼每胎從零歲到3歲,每月補貼5千元,開放員工認股,至今有將近半數員工都是公司股東,除了法定休假,還加設長輩照顧假與幼兒陪伴假,國小一年級開學假,全都是帶薪假。

為什麼要這麼做?

做為傳統產業,璨揚很早就感受到少子化危機。10年前,璨揚人資部經理陳漢蔚發現人才招募非常困難,曾想以聘雇外勞做為解方時,黃文献告訴他,工作機會要留給台灣人。意思是,在這原則下,盡力找出問題並解決它。

「我們看到很多年輕人其實是『怯志工作者』,」他解釋:「他們學歷高,卻缺乏意志去工作,這群人在勞動市場上成為隱形失業人口。」

於是,璨揚決定把資源,留給需要工作與珍惜工作的人。

從6年前開始,他們在人才招募上,往開源與節流兩大方向著手:在開源方面,將6成以上勞力移轉到擴大招募身障與中高齡求職者,至於年輕人力,他說:「不求多,願意做的人,我慢慢培養,讓他們成為未來菁英人選;需求變小,就沒那麼大壓力。」

而在節流方面,就是止血。它是如何站在員工需求去思考、留住人才,成功打造離職率僅2%的三代友善職場?⋯

詳見全文:https://pse.is/3jnyh3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247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9-14 13:30:02
【反常!求職者比職缺還少百萬個!美國大缺工,星巴克、沃爾瑪如何留人】

美國失業率回落到疫情以來新低5.4%,還沒回復到疫前水準,但反常的是,找工作的人數,還比開缺數量少百萬個。

美國各地街道上,處處可見店面張貼著醒目的「正在徵人」、「需要人手」的廣告,卻因員工嚴重不足,許多餐廳被迫縮短營業時間。

員工不僅不回去,更一直離開。在餐飲業,今年4月到6月,每個月都有近6%員工辭職,比率創史上新高;在零售業,4月時,65萬人離職數是20年來最多。

共和黨和批評者把矛頭指向拜登的政策:優渥的失業救濟金。疫情期間,失業的人每週可以拿到300美元(約合新台幣8400元)的救濟金,對一些員工來說,拿失業金還賺得比原本工作多。

失業救濟金導致缺工嗎?對,但也不對。一場疫情,讓大家開始覺醒,自己這麼拚命到底為了什麼?面對「覺醒」的員工潮,美國的企業正如何轉型?

首先,改變低薪環境。用實在的金錢誘因吸引員工。星巴克表示,會在3年內讓美國所有員工時薪達15美元;連鎖藥局CVS Health將在一年內把所有員工的時薪調升為15美元。

再來是創意出招。例如,疫情中,許多員工必須在家自己顧小孩,成為他們遲遲沒有返工的一個因素,因此許多企業開始提供托兒服務。電子產品零售商百思買(Best Buy)甚至還額外補貼員工小孩家教費,每月最多補貼100美元,減輕員工托兒的財務負擔。

調薪還不夠!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7月宣布,它將替所有兼職、全職員工支付百分之百線上大學學費,包含10所大學工商管理、供應鏈等專業學位。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則提供更快速的內部晉升機會⋯

詳見全文:https://pse.is/3p2egn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256 views10:30
打开/如何
2021-09-14 07:30:06
【今年價格暴漲7成!準備好為減碳多付錢了嗎?未來14年全球瘋搶天然氣】

除了晶片,還有什麼東西能吸引各國爭奪?答案是天然氣。近來天然氣價格創新高,各國也爆發「搶氣潮」,除了天候因素,也是節能減碳趨勢下的結果。

今年8月紐約商品期交所天然氣期貨價格,漲至約每百萬英熱4美元,不僅是去年同期約1.6倍,也創下近3年最高水準。在亞洲,8月上旬天然氣現貨價格過去一年暴漲5倍,歐洲天然氣指標價格是1年前6倍。

天然氣為何大漲?首先是季節因素。近來北美、歐洲創下高溫紀錄,冷氣大開導致用電量增加,做為發電來源的天然氣也水漲船高。

國際能源署統計顯示,歐盟今年1月到5月天然氣火力發電量,比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同期還高。接下來北半球將進入冬季,做為燃料暖氣的天然氣需求又上升,價格也持續居高不下。

其次是結構性因素,主要是環保減碳趨勢下,各主要經濟體推動減煤或棄核,天然氣遂成為替代能源。

例如中國為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天然氣需求不斷上升。今年上半年中國天然氣進口數量近6千萬噸,年增23%。《日經Business》今年7月引述統計,2021年中國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可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進口國。

在供給面,各大石油公司近年來刪減資本支出,像埃克森美孚與雪佛龍,在環保壓力下,都減少油氣探勘,各國也開始縮手。

供不應求下,不少機構預測未來天然氣價格將維持高檔。而它,也將成各國爭奪資源。當未來取得開發成本都上升,這意味著廉價天然氣短期內恐一去不返,將對經濟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詳見全文:https://pse.is/3nnbjh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315 views04:30
打开/如何
2021-09-14 03:10:00
【金融時報》北京吃人夠夠?接收螞蟻金服數據,另創新貸款App】

北京當局計畫分拆馬雲旗下螞蟻金服的支付寶,並為其利潤可觀的貸款業務,獨立打造App,這是這家金融科技巨頭,至今最顯著的重組行動。

中國監管機構已經要求螞蟻,將兩項貸款業務的後台,與其他金融業務分開,並引進外部股東,兩項業務分別是類似傳統信用卡的花唄、和提供小額無抵押貸款的借唄。現在,官員也想把花唄與借唄分拆成一個獨立的App。

據知情人士透露,螞蟻還將把借貸決策所倚賴的用戶數據,移交給新的信用評分合資企業,該企業部分歸國家所有。

「政府相信,大型科技公司的壟斷力量源自於他們對數據的掌控;北京想了結這個局面。」一位與北京金融監管方關係密切的人士表示。

此舉恐怕會導致螞蟻的貸款業務放緩,去年螞蟻原本計畫IPO,部分即借助於花唄與借唄的快速成長動能。包含兩者內的的信貸科技部門(CreditTech)在2020上半年,首次超越主要的支付處理業務,占集團營收39%。

螞蟻金服一直在與監管機構爭奪新合資企業的控制權,但6月,雙方達成了妥協,浙江旅遊投資集團等位於螞蟻家鄉省份的國有企業,將持有多數股份。

「有鑑於螞蟻集團和浙江省之間的相互信任,在合資企業如何運作上,它將能有較大發言權。」中國人民銀行一位前官員表示。「但新的安排也會確保螞蟻在關鍵決策時,服從黨的命令。」

一位與螞蟻集團關係密切的人士說,目前掌管該企業的會是馬雲團隊。螞蟻高管仍擔心,未來他們會失去控制權。

但它將不會是中國唯一被新規定影響的線上貸款機構。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詳見全文:https://pse.is/3nnns2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328 views00:10
打开/如何
2021-09-13 13:30:03
【聯手「中間人」攻難懂保單、理賠慢痛點⋯沒靠山的保險科技平台,竟5年就賺?】

當全世界多數金融創新都高舉數位化旗幟,思考如何用科技徹底取代人力時,這家德國保險新創,卻反其道而行,將人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甚至願意與同業分享成果,一躍成估值等同於三隻獨角獸的保險公司。

它是Wefox,2015年才創立的保險新創公司,今年6月獲包含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全球最大客戶關係管理(CRM)軟體商Salesforce旗下的創投等投資者約6億5千萬美元C輪融資資金,成為歐洲資本最大的保險科技平台,同時也刷新全球保險科技C輪募資最高紀錄。

保險業,是過去連科技巨頭Google想踏入都鎩羽而歸的產業,為何一個沒有任何靠山的新創,能在創業五年後就獲利,擺脫金融新創燒錢的宿命?

Wefox成功的關鍵,在於它與許多金融新創目標是擊敗現有對手、搶市占率的競爭心態不同;相反的,它卻為既有保險業者、保險經紀人、客戶等三方服務,與競爭者共好,就是它急速壯大的關鍵秘密。

「這(保險)並非一個贏家全拿的市場。」Wefox創辦人與執行長泰克(Julian Teicke)接受商周獨家越洋採訪時直言,保險市場非常巨大,有容納眾多競爭者的空間,而他想做的,就是提供消費者最好的商品與體驗,為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拉入其他同業一同共好,把餅做大。

在許多保險新創的商業模式中,優先想要消除的一群人,就是保險經紀人。但Wefox卻洞悉這群人的力量不可忽視,應結盟而非取代。

根據麥肯錫的統計,Wefox總部所在的德國,每3張保單就有1張,也就是有33%的保單,是透過不隸屬於保險業者的獨立保險經紀人所賣出,透過消費者經由線上或實體管道直接找業者購入保單的比率,僅有7%。

換句話說,若能與保經合作,等於瞄準比其他期望透過科技接觸消費者的同業還大4倍的市場。

近年多數的金融創新,多數都聚焦在「去中間」的概念,而Wefox卻選擇不靠科技取代人力,而是透過幫人力加值,放大了這群保經人才的產值。它是如何將保經做為支點,槓桿出更多客戶?又能吸引保險公司合作?

詳見全文:https://pse.is/3jltmu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7 views10:30
打开/如何
2021-09-13 07:30:02
【《黑鏡》情節成真!世上最小植入式晶片問世,只靠針頭就能注射】

英國影集《黑鏡》描述的未來世界裡,每個人的耳後都被植入了一塊智能晶片,外界儀器通過這顆晶片就能存儲和提取腦海中的記憶,可以隨時播放、回看記憶中的畫面。

影視劇中的人體植入智能晶片看似遙遠,其實已在現實世界初見端倪。今年,一支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團隊先後在《Science Advances》和IEEE國際電子元件會議等頂級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了一項植入式晶片的研究成果,在微型化醫療儀器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團隊研發出一枚僅塵埃大小的全集成植入式微型傳感晶片,通過超聲波無線獲取能量以及傳輸數據,可用於監測生理學信號。維基百科稱之為「世界上最小的單晶片系統」,創造了類似的生物晶片的最小尺寸記錄。

這意味著,未來有可能透過針管注射的方式將晶片植入人體,減輕移植過程給機體造成的傷害。

那麼,這一個「世界上最小的單晶片系統」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該研究項目的第一作者、師從生物電子學領域先驅Kenneth L. Shepard的教授施辰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縮小醫療儀器的體積降低排異反應,實現無感化微創移植。」

歷經多年的試驗與研究,團隊終於實現微型化醫療儀器的心願,他們所研發的傳感晶片體積僅為0.065立方毫米,使用針頭就能注射進有機體,對體內核心溫度進行實時監測。

但這顆微型傳感晶片,要如何在無線的情況下實現生理信號監測?未來又要如何取出晶片?

詳見全文:https://pse.is/3p8x3e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311 views04:30
打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