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Mystery Box with random crypto!

商業周刊

电报频道的标志 businessweeklytw — 商業周刊
电报频道的标志 businessweeklytw — 商業周刊
通道地址: @businessweeklytw
类别: 企业和初创企业
语言: 中国
用户: 3.08K
频道的描述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華人世界的第一本財經週刊,台灣發行量No.1雜誌。《商周》的使命,就是致力建立一個多元載體資源平台,讓人們可以透過不同的媒體載具,方便自主地接收文字、影音、圖像、課程等多元豐富的優質內容。

Ratings & Reviews

2.50

2 reviews

Reviews can be left only by registered users. All reviews are moderated by admins.

5 stars

0

4 stars

1

3 stars

0

2 stars

0

1 stars

1


最新信息 39

2021-08-12 05:37:33 商業周刊 pinned a photo
02:37
打开/如何
2021-08-12 03:30:02
#最新出刊

【蘋果一紙公告,149萬企業剉咧等!一支iPhone背後的零碳生存戰】

蘋果最新公告:2030年,所有供應鏈都要能做到碳中和。一段簡單的文字,已讓台灣供應商大地震。

一個企業不論辦公室用燈、影印或產線用電都會排出二氧化碳。而要做到碳中和,須透過植樹造林、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或自身使用低碳、零碳排的能源,才能抵消這些排放量。

一支iPhone X的生產過程,會排碳80公斤左右,倘若蘋果沒做任何事,要把iPhone賣到碳稅最貴的瑞典,可能會被課超過新台幣300元,若在全球各地,蘋果都要付碳稅,一年要為此付出500億元。但若它做到碳中和,即不用付出這筆錢。

「做不到就離開供應鏈。」一位蘋果供應鏈高階主管說,蘋果動,它的供應商就要動。

蘋果的壓力傳染到供應商,並且一層又一層的向外擴散。

今年4月,台積電宣告:將供應鏈碳足跡以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它的700多家供應商開始動員節能減碳。

做碳中和有多複雜?一位百億營收的供應商用「毛骨悚然」形容。

「要花好多錢。光所有機台要連網蒐集排放數據,就要花幾千萬,一下這邊幾千萬,那邊幾百萬,嚇死人。」「而且以後我們的公務車,也要去買電動車了,」這位蘋果關鍵供應鏈的執行副總說。

它牽連甚廣,包含到影印一張紙、員工出差搭什麼交通工具,都會被計算入排碳的成本。

大家開始砸錢轉型。但殘酷的事實是,台灣很多中小企業難以負荷轉型成本。

不做蘋果訂單不行嗎?其實,不僅蘋果,包括Nike、Google、沃爾瑪、Ikea、賓士,各行業的龍頭廠都在做出「碳中和」、「淨零排放」的承諾。

10年內,這波海嘯確定將襲往台灣,但台灣竟有「一半企業不知自己碳排多少」⋯它又將如何影響你的投資與財富?

詳見全文:https://pse.is/3lvfdt

賺飽零碳商機!最熱門5大產業「減碳股」一次收錄:
https://bwnet.pse.is/3m3x9g
減碳「風暴」來了,149萬中小企業必備求生指南:
https://bwnet.pse.is/3m8clm

更多商業周刊第1761期精彩內容:https://businessbw.pse.is/38wmdd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439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8-11 13:30:03
【6個主管5杯水,你怎麼分?「離奇面試題」的應答守則】

「面試時HR給了我一份1000+字的材料,要求我1分鐘內閱讀完並分析回答問題,要怎麼應對?」
這個「地獄級難度」的面試挑戰,正是「請回答,面試官」情境面試直播中出現的一道題。

題目要求面試者從一個零售品牌的市場負責人角度出發,分析3個不同地點,哪個可以作為品牌門市的最佳選址地。

當密密麻麻的說明文字打在螢幕上時,在直播間圍觀的同學們紛紛為接受考驗的同學捏了一把汗。不過,儘管受到面試和直播的雙重壓力「夾擊」,李同學仍然給出了邏輯清晰、讓人驚喜的應對。然而,在一片「太強了」的叫好聲中,面試官、資深HRBP Yuwei Hao老師卻為這個看似完美的答案潑了一盆冷水。

這個瞬間,也許會讓很多求職者感同身受:明明自己已經很認真地做了準備,可到了真正的「戰場」上,卻總是還能被面試官輕易地抓住。
  
首先,讓我們來揭曉前文中的問題:李同學看似面面俱到的作答,到底有什麼疏漏呢?Yuwei老師指出了一個看似不起眼,卻足以「致命」的細節:你沒有先告訴我你的結論…。

面對千奇百怪的情境面試題,究竟如何才算是有效作答?又哪些回答,在面試官眼中其實是自作聰明?

詳見全文:https://pse.is/3m4j8g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498 views10:30
打开/如何
2021-08-11 07:30:03
【居家辦公要減薪10%?Google帶頭,臉書、推特跟進⋯矽谷將迎來薪資大調整? 】
  
在家遠程辦公的Google員工可能會被降薪。

根據路透看到的一份谷歌薪酬計算表,如果Google員工長期在家辦公,他們的薪酬可能會出現變化,在家辦公時間更長的員工受到的影響更大。

Facebook和Twitter也降低了遠程辦公員工的薪酬,而Reddit和Zillow等規模較小的公司並沒有這麼做,他們稱這在招聘、留用和人才多元化方面具有優勢。

這是整個矽谷大型企業正在探索的一種薪酬發放方式,可能會引領某種趨勢。

根據Google6月份推出的Work Location Tool估計,如果在家工作,員工的薪水可能會減少10%左右。

Google的一名員工考慮過遠程工作,但還是決定繼續去西雅圖的辦公室工作,儘管上下班需要兩個小時。他表示,如果我選擇遠程辦公,薪資變動幅度就和我最近一次升職時一樣大。「我做了那麼多辛苦的工作來獲得晉升,並不是為了降薪。」

西雅圖和波士頓地區遠程辦公的薪資差異分別為5%和10%;而在舊金山,遠程工作的降薪幅度竟可高達25%⋯

詳見全文:https://pse.is/3m2atw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631 views04:30
打开/如何
2021-08-11 03:30:05
【台灣冬季將只剩20天?從聯合國最新氣候報告,看你我面臨哪4大氣候風險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研究,證實過去5年是1850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年份。彙整自中研院許晃雄、龍世俊和台灣大學邱祈榮等意見,以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於6月引述的專家意見,提出台灣將面臨4大氣候風險:

一、台灣升溫比全球快,40年後冬天恐消失

許晃雄表示,台灣增溫比全球還快!台灣全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1911至2020年)上升約1.6°C,而全球平均是1.07°C。

此外,台灣冬天長度越來越短,夏季越來越長,冬衣幾乎可以不用拿出來,而短褲吊嘎根本不用收了!1961至1990年,季節長度平均是90天。但,21世紀初夏季卻增長到約120至150天,冬季縮短為約70天。約莫2015年來,台灣冬季平均剩大約20到40天,相當驚人。

未來,推估台灣溫度將持續上升。2060年,我們可能幾乎會沒有冬天!

二、中暑等熱傷害衝擊更大,女性、老人、兒童尤其危險

龍世俊表示,天氣越熱,對台灣民眾造成越大熱傷害衝擊。不只平均溫度增高,每日最高溫亦然。將來夏天,每日最高溫逾34°C恐會持續超過2個月,如此溫度條件下,中暑等熱相關疾病急診數字將增4倍。尤其,女性提高7.5倍、65歲以上老人是5.2倍;而就診人數多70%,0到14歲兒童增加2.2倍;最高溫若逾33°C,非意外死亡人數也增加(8%)。此外,還有哪些氣候風險影響你我⋯

詳見全文:https://pse.is/3k7a36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475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8-10 13:30:02
【被趕出家門、罵敗家子⋯他21歲創業,如何把檸檬賣進迪士尼、Mister Donut,年收2億? 】
  
9 年前的一個下午,台中狂風暴雨,林軒禾來到台灣第一大果汁加工廠佳美的門口,「我一直拜託警衛讓我進去,」當時才 27 歲的他,被警衛擋在外面,他只能一人拿著遞不出去的名片,狼狽濕著身體,苦苦盼著把手上的檸檬賣出去。
  
如今,這個在雨中的少年仔,所經營的羽禾智慧農業,成了一間光靠檸檬就能創造兩億營收的企業。羽禾所生產的履歷檸檬汁,不只賣進了四大超商、各間台灣知名的手搖飲店,連日本迪士尼、Mister Donut 都喝得到他們契作的檸檬。

你很難想像,他的創業,跟家族人罹癌有關。他的父親,在他 15 歲時罹患口腔癌末期,禍因都是他們家種檳榔為業!他從小的心願,就是把檳榔樹全砍掉,改種檸檬樹。

23 歲,林軒禾於是偷偷砍掉家族多達4甲的檳榔園,因此被家人趕出家門、罵敗家!他又是如何成為台灣的檸檬大王?

詳見全文:https://pse.is/3lpe2x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517 views10:30
打开/如何
2021-08-10 07:30:06
【前7月營收超越去年全年!台驊一艘船都沒有,為何成航運股飆漲大贏家?】

台驊控股7月營收33.67億元再創新高,月增6.96%、年增176%,累積前7月營收171億元、年增125%,一舉超越2020年全年營收。

其中,海運業務在供給稀缺及強勁需求帶動下,它憑藉良好的供應商關係及先進資訊系統輔助,爭取到更多艙位,使得營收來到25.61億元,月增8.6%、年增288%,再創單月新高。

但連一艘船都沒有的它,是如何靠貨運承攬繳出漂亮成績單?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管系教授楊鈺池指出,貨運承攬業最重要的本事,是與船公司打好關係,然而,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原來它的生意模式是,向大房東陽明租艙位,再轉租給客戶,賺取差價。當貨櫃景氣大好時,一櫃難求,關係好的承攬業,才能優先排到艙位,拿到低廉的「租金」,墊高競爭門檻。

但貨運承攬商不只它一個,它是如何維繫上下游、把自己變成最有價值的「中間商」?關鍵在航運景氣極差的2016年⋯

詳見全文:https://pse.is/3lfguc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499 views04:30
打开/如何
2021-08-10 03:30:04
【CNN開除沒打疫苗的員工、法國強推健康通行證⋯迎戰Delta病毒,美法做了什麼事?】

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各地疫情復燃,近期,歐美大國疫苗施打率趨緩,微軟、Google等大企業開始強制員工打疫苗,法國則自8月9日起,強推健康通行證防疫政策,卻引來反對民眾上街抗議。

雖然美國疫苗量充足,但受反疫苗情緒、假訊息和政治分歧影響,接種率仍落後歐洲、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此外,美國70%成人接種至少一劑疫苗的目標,比原先預定的7月4日晚了1個月,在8月2日才達成,且各地情況差異大。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截至7月底,Delta病毒占新感染病例的93.4%,已成最大威脅。

因此,為了提高接種率,並為全國私人企業樹立榜樣,總統拜登在7月29日揮動大棒,要求聯邦政府僱員必須接種疫苗,退伍軍人事務部已開聯邦首例。

微軟、Google、臉書等科技巨頭相繼在7月底,宣布員工須接種疫苗,才能重回辦公室,也把回歸時間推遲到10月。不僅如此,8月6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有3名員工慘遭開除,原因是他們沒有接種疫苗就進辦公室上班。

其他要求員工接種疫苖的企業還包含沃爾瑪、迪士尼、網飛(Netflix)、優步(Uber)等。雖然,美國沒有全面要求人民打疫苗,但聯邦政府與各大企業率先行動,或許有更多公司也將加入強制員工接種的行列。

相比之下,法國政府則比美國更強硬,要求全國人民只有出示接種過疫苗的健康通行證,才能進入咖啡廳、電影院及音樂廳等娛樂場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且非急診民眾到醫院亦然。

該國態度如此堅決並非沒有原因⋯

詳見全文:https://pse.is/3lcb65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515 views00:30
打开/如何
2021-08-09 13:30:07
【賣手機、年菜都慘賠!全家如何擁抱「成功的失敗」,把一半台灣人變會員】

眼前,有個超級老大幾乎壟斷市場,我能如何跟超商老二全家一樣,找到異軍突起的路徑?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以雙軌轉型的角度分析全家的作戰方式。首先,轉型的路徑是有分類的。它可略分為兩種,轉型A:用新方法解決舊問題;轉型B: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

舉例來說,全家是以手機咖啡寄杯服務,來解決小白單容易遺失、造成顧客與門市起衝突的問題,用的是新技術,但問題其實是老問題。

同理,若你的工作有很多老問題,想用更有效率的方法解決它,就是轉型A。而轉型B,簡單說,就是發現一個全新的問題或痛點,並發明全新的商業模式去解決。

邱奕嘉指出,兩種轉型並沒有優劣之分,但兩種轉型的應變方式不同。

以全家推出咖啡寄杯為例,看清痛點,是最困難的。

消費者到超商買咖啡,與其說為了滿足味蕾,方便、快速,才是它最大的價值。用App解決小白單痛點,再加上可一次寄放多杯,形同讓它「方便」的價值又再擴大,成效自然顯著。

但同樣賣咖啡,政大校門口的星巴克就不一樣了!「說賣產品,對學生而言價格偏貴;說賣空間,隨時都人擠人,為什麼還是大排長龍?」邱奕嘉舉例,這代表學生埋單它的原因並非上述兩者,而是星巴克背後代表的文化、氣氛與品牌價值。

唯有找出消費者真正想解決的痛點,才可能跳出現有產品的框架。

你的公司是否也常常一個新專案會議才剛召開,聊沒幾句,就發現老闆心中早有腹案,導致執行團隊只能順著這個大方向討論細節?這,也是多數公司最常踩到的陷阱。

成效之所以不如預期,是因行動不力?決策錯誤?還是最早的假設不對?越有實驗精神的公司,越有機會即時止損,而非靠著老闆的霸氣豪賭孤注一擲。

「我們很鼓勵『成功的失敗』!但失敗是要有方法的,不能是漫無目的的,」今年初,全家董事長葉榮廷曾在參與商周線上直播時這麼說。這句話,正是他們內部推出各種創新的最高原則⋯

詳見全文:https://pse.is/3ky9t9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597 views10:30
打开/如何
2021-08-09 07:30:01
【你也有「新冠手臂」?打疫苗越不舒服代表越年輕,是真的嗎?】

你的臉書上最近是不是也有很多朋友,分享他們的手臂又紅又腫的樣子呢?或者,你自己就是「新冠手臂」的一員?有人說,年輕人打疫苗手會更容易紅腫熱痛,年紀大,打疫苗比較沒感覺,這是真的嗎?

事實上,即便身高、年紀相似的兩個人在同一個時刻走進接種站,接種了一模一樣的疫苗,對於疫苗副作用的感受也可能會截然不同。每一個人的免疫系統都是獨一無二的,根據研究,性別和年齡的差異,的確會影響免疫系統對外在刺激的反應,當然也會使我們對疫苗的副作用,有不太一樣的感受。

一般而言,多數研究將「年長」的標準定義為65歲。根據美國FDA 2020年10月所做的調查報告指出,以莫德納疫苗為例,18到64歲的年輕族群施打莫德納後,有將近57%的人會出現副作用;65歲以上的年長者,則只有48%。

18到64歲以下的族群,有將近87%的人,感到注射部位疼痛;相較於65歲以上的族群,則只有74%。雖然在兩個年齡層中,第二劑所誘發的副作用,都比第一劑要來的強,但年長者施打mRNA疫苗的其他副作用,也幾乎都比年輕族群要來的小。

隨著年齡不同,副作用的反應會有所差異,是因為隨著我們持續老化,免疫系統對抗外來威脅的能力也越來越差。即便施打疫苗,疫苗中的mRNA或是棘蛋白,也都很難誘發身體的免疫系統做出反應。所以,年長者施打疫苗後,無論是副作用或是生成抗體的效率,才會都比年輕或壯年族群來得差。

除了年齡之外,在許多國家也觀察到,女性對於疫苗的副作用相對較大⋯

詳見全文:https://pse.is/3md9dq

長按訊息或點右下按鈕,馬上分享!
點我加入追蹤商業周刊Telegram頻道► https://pse.is/38ne3j
556 views04:30
打开/如何